新手做 Web3 项目调研:必避的 4 大坑

互联网 阅读 24 2025-11-14 15:30:05
千万别踩进「过时概念」和「伪需求」的坑。

撰文:原彪

警惕项目叙事

在 Web3 这个领域,市场动向常常跟着叙事走,因此如果你准备投一个 Web3 项目,最关键的事情是要搞懂它背后的叙事逻辑。

但这里有个提醒——千万别踩进「过时概念」和「伪需求」的坑。

一方面,Web3 的「叙事周期」跑得特别快,前两年火热的元宇宙、GameFi 这些赛道,有些已经慢下来了,如果现在还执着于这类「过气叙事」,项目落地的可能性很低。

另一方面,更危险的是「伪需求叙事」——比如「用区块链提升早餐配送效率」,或者「用量子技术优化个人记账」,听起来很炫酷,但其实根本没抓住用户真正的痛点,本质就是硬套区块链的概念,强行制造需求。很多伪需求也是 Web3 项目诈骗的一大土壤,新手和投资务必要警惕这些借用 Web3 叙事的诈骗的话术。简单来说,当你看到一个项目叙事时,不妨先思考一个问题:「这事不用区块链,用传统技术是不是能做得更高效?」如果答案是「是」,那它大概率就是个伪需求。就像前面说的「用区块链优化早餐配送」,说不定在外卖 App 里加个「次日预约」功能就解决了。甚至,在美团、饿了么、京东这些平台已经这么卷的情况下,这个需求本身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核查项目团队和投资方

在 Web3 世界里,团队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最容易踩坑的地方。Web3 核心团队的质量直接决定项目的成败,所以一定要仔细甄别,常见的团队风险主要有三类:

完全匿名团队:仅用「匿名开发者」、「神秘团队」这类标签包装,没有任何真实身份背书。这类项目跑路风险极高,比如 2023 年就有一个匿名「AI 链」项目,上线才 3 天就关闭合约,卷走了用户超千万资金。

履历造假团队:声称团队成员「曾任职于谷歌、参与以太坊核心开发」等,但在 LinkedIn、GitHub 上却查无此人,或者所谓的「过往项目」根本无法验证。

「甩手掌柜」团队:创始人只在项目初期露面,后续的社群运营和进度更新全都交给客服,甚至长期处于失联状态。

因此,在做项目尽调时,建议做到以下几点:去 LinkedIn 等平台核实成员身份;到 GitHub 等平台查看代码提交记录(如果核心代码从不公开,要警惕是「空气项目」);同时持续跟踪社群动态,如果创始人超过 1 个月未在 Discord、X 等平台发声,或总是回避「项目进度」、「资金用途」等关键问题,建议及时止损。

除了团队,投资方背景也是重要参考,但千万别盲目相信「有知名 VC 投资就安全」。很多不靠谱的项目正是利用这种心理进行包装:

「花钱买背书」:有些项目只是挂着某明星 VC 跟投的名义,实际上对方只投了很少一笔钱(例如 1 万美元),本质是付费宣传。

「过度融资」风险:如果项目在种子轮就融到巨额资金(比如超过 1 亿美元),且投资方超过 20 家,后续决策很容易受资本绑架,反而难以聚焦产品本身。

「幽灵 VC」:一些号称「专注 Web3 投资」的机构,既没有公开的投资案例,也没有官网,仅靠与项目合作来「蹭热度」,实际上并没有真实的资金支持。

因此建议对于种子轮融资超过百万美元、投资方有数家的项目,创业者可以重点评估其资金用途的合理性,保持警惕,防止踩坑。

防范代币经济风险

代币经济可以说是 Web3 项目的「血液」,设计上一旦出问题,整个项目都可能崩盘。

对于还未发行代币的项目,具体来看,代币经济模型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代币分配失衡:如果团队和投资方持有的代币加起来超过 60%,而且解锁周期特别短(比如一上线就解锁 50%),很容易出现集体「砸盘」,普通用户就成了被收割的对象,因此可以选择「团队 投资方」总占不过高、锁仓时间较长的项目,会更稳妥。

缺乏实际应用场景:代币必须有真实的使用场景,要和产品功能深度绑定。如果代币只能用来炒,不能用于支付手续费、参与投票治理或获得生态激励,那它的价值就没有根基,这类代币建议尽量不碰。

「空气代币」陷阱:有些项目产品还没影,光靠白皮书「画大饼」就发币,甚至连智能合约审计报告都没有,这种本质上就是非法集资,风险极高,一定要警惕。

对于那些已经发了代币的项目,尤其要警惕一种情况:把代币分配给和项目发展无关的群体,比如单纯为了制造热度,把代币发给某些平台,却换不来任何实质支持——这么做往往导致代币一上线(TGE)就失败,后续价格走势也十分惨淡,风险非常高。

选择合规项目——远离 「法律灰色地带」

正如曼昆律师事务所的刘红林律师在上个月全球区块链峰会上所说:「区块链技术也许是无国界的,但每一位区块链用户,都身处具体的国家和地区。」这句话点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每一位区块链用户都需要遵守本地区的法律,且不同国家和地区对 Web3 的监管政策差异巨大,这也让针对具体项目的合规审查变得格外重要。

如果一个项目合规性不足,不仅可能面临产品下架、处罚等后果,甚至可能牵连到投资者。因此,在挑选项目时,一定要重视以下几点:

明确监管归属:警惕那些在「无加密货币监管政策」的国家注册,却面向中国、美国等有严格监管的地区用户开放的项目,如果这些项目没有遵守当地法规(例如美国要求的 KYC,或中国明令禁止加密货币交易),风险会非常高。

警惕非法金融活动:要特别小心那些涉及传销或庞氏骗局模式的项目,比如承诺「代币保本付息」,或是鼓励「拉新返佣」等,这些往往都是非法集资的包装。

注意知识产权问题:如果项目白皮书、产品界面涉嫌抄袭,或是未经授权使用知名 IP(例如擅自推出「漫威 NFT」或「迪士尼元宇宙」),很容易引发法律纠纷,这类项目也建议尽量避开。

结语

Web3 项目的调研是一项系统且细致的工作,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判断。

只有通过深入调研,才能更准确地识别项目的潜力与风险,避免盲目跟风,为新手和创业者在 Web3 领域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上一篇:以太坊账户抽象失败了吗? 下一篇:JustLend DAO 的2025年跨越式增长:TVL与收益稳健上扬,JST通缩与全球化进程加速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