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监管分化,RWA稳定币能否通行?哪些地区率先破冰?

互联网 阅读 27 2025-09-10 00:00:01

XBIT去中心化交易所(DEX)

支持比特币、热门加密货币与meme币交易,低费率、高安全。

链接直达

全球监管分化背景下,RWA稳定币的通行之路正呈现出"局部开花、整体观望"的割裂景象。根据2025年7月最新监管动态,瑞士、阿联酋和英国已通过牌照豁免、沙盒机制或新立法实现局部破冰,但大规模流通仍受限于监管协调缺失及资产估值难题。

微信截图_20250729155602.jpg

美国:谨慎推进中的监管套利空间

SEC在2025年第二季度祭出"证券属性认定大旗",将非美元抵押的RWA稳定币(如国债支持型)划入证券范畴,要求发行方强制注册。但对贝莱德BUIDL这类仅面向机构投资者的产品,监管层却默契地开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模式。OCC虽允许联邦银行持有RWA储备,但120%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让多数银行望而却步——这相当于用金库的钥匙换来了沉重的金镣铐。

欧盟:强监管框架下的技术突围

MiCA法案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落下后,RWA稳定币发行方必须持有电子货币银行牌照,储备资产需每日审计并接受ECB压力测试。德国BaFin更是在7月叫停两个房地产支持项目,理由直指"估值像雾里看花"。但法兰克福的银行家们正尝试用区块链技术解题:德意志银行与IBM合作开发的"链上估值机器人",试图用AI模型实时追踪商业地产价格波动。

微信截图_20250729155541.jpg

亚洲:差异化探索中的生存智慧

新加坡MAS的"监管沙盒"已变成多资产试验田,允许REITs、企业债甚至艺术品支持的稳定币试水,但储备资产必须托管在星展等持牌机构。日本则走出独特路径——三菱UFJ银行与Bitbank合作发行的"混合型"RWA稳定币,既包含国债也掺杂加密货币抵押,这种"左右逢源"的设计堪称监管套利的典范。

中东&瑞士:激进破冰者的野望

瑞士FINMA批准Sygnum银行发行的SGD+稳定币,开创了"黄金+国债"双资产支持先河。更令人瞩目的是苏黎世州政府亲自下场,将地方政府债券上链发行STZ稳定币,堪称主权级RWA的破冰实验。阿布扎比则祭出"机构级RWA通道",渣打银行10亿美元碳信用支持稳定币在此落地,其交易对手仅限主权基金和家族办公室——这或许解释了为何中东资本如此热衷"碳中和+区块链"的组合拳。

微信截图_20250729155622.jpg

破冰先锋的共同密码

三个破冰地区的成功均建立在"机构市场优先"策略上:瑞士STZ仅面向专业投资者,阿联酋DCT限定合格投资人参与,英国拟推行的"分级储备制度"也设置准入门槛。这种"先机构后零售"的路径,既规避了系统性风险,又为监管提供了缓冲带。但国际清算银行警告的"监管套利"幽灵仍在游荡——当苏黎世发行的国债稳定币被新加坡投资者持有时,究竟该适用哪国法律?

前路漫漫的三大关卡

底层资产流动性风险已现端倪:穆迪数据显示,美国商业地产价格下跌导致CMBS支持的RWA稳定币储备覆盖率跌破警戒线,触发自动清算机制。技术层面,安永和毕马威仍垄断链下审计,去中心化预言机对REITs的实时估值准确率不足60%。而跨境监管冲突可能成为最大黑天鹅——当瑞士监管机构认定某产品合规时,其跨境流通可能瞬间触发美国SEC的证券认定规则。

截至2025年7月,RWA稳定币的全球通行仍像一场精心设计的监管套利游戏。先行者们用机构市场筑起安全垫,用技术创新突破估值瓶颈,但真正的大规模落地,或许要等到2026年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的跨境监管协议框架出炉。在此之前,这场"监管竞速"既考验着创新者的智慧,也在嘲笑着监管者的迟滞——毕竟在区块链世界里,代码的速度永远快于法律条文的修订。

BossWallet

永续合约、meme币交易、美股交易,高达100x杠杆

链接直达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上一篇:反洗钱新规来袭,RWA类稳定币如何自证?托管难题怎解? 下一篇:抵押国债就万事大吉?RWA稳定币真能抗周期吗?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