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陆葡萄“伪RWA”破茧录: 一场本土化妥协下的农业资产数字化困局

互联网 阅读 31 2025-07-16 15:50:38

2024 年 11 月 25 日,上海马陆葡萄资产上链项目以“中国农业 RWA(现实资产代币化)第一例”之名高调亮相。 项目宣称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葡萄园数据资产化”,并在上海数据交易所同步完成 1000 万元股权融资与 20 万元 NFT 融资。官方叙事将其塑造为“技术赋能实体农业”的标杆,引发行业对 RWA 本土化路径的广泛热议。

然而剥开表层光环,这一项目的实质远非真正的 RWA 革新。所谓“代币化”实则是以 NFT 数字藏品为合规外壳,以 SPV 股权架构为核心的传统融资重构——收益权代币被阉割,治理权仍归中心化主体,消费型 NFT 仅充当预售卡功能。这种在监管高压下诞生的“去金融化”生存策略,虽以技术之名突围,却陷入权益割裂、流动性抑制与生产者赋权缺失的深层困局。

本文将以马陆葡萄项目为解剖样本,透过其“RWA 标杆”的幻象,揭示三大本质矛盾:

  • 技术工具化困境:区块链沦为增信工具,未触及农业生产关系变革;

  • 监管套利逻辑:通过 SPV 股权隔离与 NFT 非证券化定义规避政策红线;

  • 本土化妥协代价:数据收益权与生产者(农户)彻底剥离,背离 RWA 普惠初衷。

通过解构其从资产筛选、链上映射到融资设计的全流程,本文将论证:中国农业资产数字化的核心命题并非技术复制,而是如何在政策枷锁下平衡合规生存与真实价值创造。马陆葡萄的悖论性实践,恰为探究本土 RWA 的局限性与可能性提供了关键镜鉴。

马陆葡萄“伪RWA”破茧录: 一场本土化妥协下的农业资产数字化困局

二、流程拆解

RWA 指的是将现实世界中的实物资产或金融资产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代币化,使其能够在去中心化网络中流通、交易和管理。

这就要求项目方在项目开始前,对目标资产进行筛选,一方面是确保资产属性适合进行代币化,另一方面,要确保资产在现实世界中的合规问题:

  • 必须是真实、有价值的资产

  • 具有稳定的现金流或增值潜力

  • 权属清晰,无争议

“马陆葡萄”是上海地理标志农产品,拥有 40 余年的种植历史,以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

数据显示, 2023 年,马陆葡萄集中种植区面积已达到 4051.96 亩,总产量 4437.83 吨,总产值 1.07 亿元,平均亩产值 27320 元,平均单价 24 元/公斤。马陆葡萄的种植面积和经济效益在上海市葡萄产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分别占到上海葡萄种植面积的 12.9% 和总经济效益的 17.17% 。

目前,马陆镇已经形成了“研究所 企业 合作社 农户”的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模式。研究所负责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企业负责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合作社负责组织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农户则按照要求进行种植和管理。

从产品质量方面来看,马陆葡萄包括黑、喜乐、京蜜、巨峰、巨玫瑰、醉金香、阳光玫瑰、妮娜皇后等 50 余种品种,并且形成了健全的田间档案记录、检测检验、包装标识、质量追溯和标志使用等管理制度,配合数字云平台,实现了“一串一码”溯源管理,属于数字化农业生产的行业标杆,具备 RWA 代币化的资产条件.

( 2) 资产封装

整合 600 亩葡萄园的 300 传感器数据(土壤 pH 值、温湿度、生长周期等),构建“数据资产壳(DAS)”,DAS 是上海数据交易所创新推出的 “数据资产壳“服务体系,负责对数据进行合规性认定,并开展标准化处理。将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统一整理,使其能够在链上有序整合,形成链上多方(包括种植户、运营方、监管机构、投资者等)共同认可的 “真数据”,为后续资产估值与交易奠定坚实基础 。

数据封装完成后,通过 SwiftLink 平台上链存证,实现农业生产全流程可信。溯源借助 SwiftLink 管理平台等区块链技术,将采集到的海量数据即时上链。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确保了数据一旦录入,就无法被恶意修改,保障数据真实性与完整性 。

另一方面,利用 AMC(多链同轨)技术,将数据同步存证至上海“浦江数链”,实现链上增信。

马陆葡萄“伪RWA”破茧录: 一场本土化妥协下的农业资产数字化困局

3. SPV 架构与融资设计

2023 年 10 月,上海左岸芯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左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联合注资 1000 万元成立左岸芯慧(上海)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项目专属 SPV。

SPV 独立承载马陆葡萄数据资产包(含农产品生产数据及品牌权益),与母公司其他业务完全隔离,避免风险传导

SPV 公司 100% 股权在上海股权托管登记中心托管,并存证于区块链平台“股易链”,实现权属透明化。

到这里,项目就出现了重大且有趣的变化。

由于马陆葡萄在内地运营,而且是在上海数据交易所进行流通,根据中国内地的《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公告》(2017)及《防范 NFT 金融风险倡议》,中国内地禁止证券化代币发行,并且,马陆葡萄最后并没有按照最初的代币模型进行融资与流通,而是选择和牺牲流动性,走“去金融化”的 RWA 路线。

在实际操作中,消费权代币不在以代币的形式展现,而是作为 NFT 数字收藏品出现,明确定义为“数字纪念品”,避开《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公告》红线。最后,发行 2024 份 NFT(含基础款 1924 个、稀缺款 100 个),公开发售 2013 个(占 99.3% ),项目方自留 11 个(用于品牌合作或空投),每份初始定价 99 元。由此,马陆葡萄项目 NFT 完成了 20 万元融资。

接下来,治理权归项目方,收益权归投资方,将收益权与治理权整合进 SPV 股权架构,仅对机构开放,马陆葡萄获得了来自投资方的 1000 万元融资。1000 万元融资基于 SPV 股权交易,投资者通过持股间接控制数据资产收益权,符合《证券法》对股权交易的监管框架

马陆葡萄“伪RWA”破茧录: 一场本土化妥协下的农业资产数字化困局

4. 流动性管理

( 1) 发行情况

2024 年 11 月 25 日,马陆葡萄 NFT 数字藏品在上海数据交易所公开发行,发行后迅速售罄,目前仅二级市场可交易。

每个 NFT 包括基础权益与附属权益两层:

基础权益:包括 1924 个基础款 NFT 和 100 个稀缺款。基础款可获得“阳光玫瑰”葡萄 2 斤提货卡一张,价值约 200 元,有效期截止到 2025 年 12 月 8 日;稀缺款可获得“妮娜皇后”葡萄 2 斤提货卡 马陆公园门票 2 张,价值约 300 元,有效期同基础款。

附属权益:可以接入“马陆星球”互动平台,参与虚拟种植葡萄游戏、兑换积分。2024 年 12 月 31 日前交易额前 50 名用户,额外获“早熟品种”提货卡。

马陆葡萄“伪RWA”破茧录: 一场本土化妥协下的农业资产数字化困局

 ( 2) 流通机制

交易限制:仅限 2024 年 12 月 9 日至 2025 年 12 月 8 日交易,到期强制退市;单用户持有量≤总发行量 5% (约 101 个),超限需分拆出售;单次出售后需等待 5 个交易日才能再次交易

核销与退出:提货卡激活后,NFT 链上核销,仅保留平台互动资格;若葡萄园损毁(如火灾),项目方未公开补偿方案,存在权益保障漏洞。

 ( 3) 市场表现

马陆葡萄“伪RWA”破茧录: 一场本土化妥协下的农业资产数字化困局

现实资产代币化是一项需要多方参与,共同协作才能完成的资本运作,下面,我们从参与方的角度,梳理一下马陆葡萄项目的各个参与方及主要职责,从全局的角度重新审视马陆葡萄的项目价值。

我们可以将参与方分为核心参与方、支持机构两类。

左岸芯慧(项目运营方),负责整合葡萄生产数据和品牌资质、发型 NFT 数字资产、管理股权融资资金,属于整个项目的核心参与者。

上海数据交易所(合规交易平台),负责提供“数据资产壳(DAS)”上链存证服务、搭建 NFT 交易通道、确保信息披露合规。

马陆镇经济发展服务中心(政府协调方),负责政策背书与资源对接。

“马陆葡萄”种植企业(底层资产提供方):提供葡萄物理资产、生成农事数据。

马陆葡萄“伪RWA”破茧录: 一场本土化妥协下的农业资产数字化困局

技术基础设施服务商:提供区块链底层技术支持,实现数据上链存证。

合规与风控机构:设计合规框架,审计现实资产真实性。

资产评估机构:资产定价。

股权托管机构:记托管 SPV 公司股权,确保股权交易透明。

马陆葡萄“伪RWA”破茧录: 一场本土化妥协下的农业资产数字化困局

经过以上对各个参与方职能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马陆葡萄 RWA 项目的参与主体结构,本质是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共治实验,通过“国资链(浦江数链) SPV 母子品牌”三重嵌套,既保障合规性(规避证券化风险),又激活产业链效能(亩产值达上海均值 1.7 倍),是一个需要多方协调,充分调动生产要素的复杂经济活动。

马陆葡萄“伪RWA”破茧录: 一场本土化妥协下的农业资产数字化困局

由此,通过对马陆葡萄项目的拆解,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事实。区别于某些宣传中所言,马陆葡萄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 RWA 项目,理由如下:

典型的 RWA 项目资产代币化后所代表的是对应的收益份额,同时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自由流通,通过只能合约自动进行分红。

正如 RWA 的定义所言——Real World Asset,现实世界资产)指的是将现实世界中的实物资产或金融资产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代币化(Tokenization),使其能够在去中心化网络中流通、交易和管理。

反观马陆葡萄项目, 2024 份 NFT 被严格定义为数字收藏品,仅绑定消费权益,锚定的是未来葡萄的所有权,并不涉及未来潜在收益。同时,在流通性上进行严格限制,本质上属于农产品的预售。

从收益权归属来看,NFT 持有者仅获得葡萄提货卡(价值 200-300 元)和游戏积分,无法分享数据资产收益该收益全归 SPV 股东数据收益与用户完全割裂,项目方宣称的“代币绑定收益分红”,但实际通过 SPV 股权架构将收益权与 NFT 持有者完全隔离。

从治理权来看,无论是新品种的引入,还是技术升级,依旧是由 SPV 公司、地方政府(马陆镇经服中心)、技术方(蚂蚁链)把控,未开放公众投票,“链上治理”实为 SPV 内部决策工具,与 DAO 理念背道而驰。

马陆葡萄“伪RWA”破茧录: 一场本土化妥协下的农业资产数字化困局

综上,上海马陆葡萄 RWA 本质是一场 NTF 作为合规外壳,股权融资承载核心价值的资本运作,是“链上外壳 传统金融内核”,技术仅服务于增信而非自由化的,由政府高度参与的“中国式”RWA 项目。

一方面,我们应该正视该项目的正确定位(本质是股权融资),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该项目的双重性,即合规压力下的妥协退让性,又在夹缝中开辟出技术的创新性,对探究当下中国内地农业领域的 RWA 项目具有开拓式的借鉴意义。

马陆项目的双重性——在监管枷锁下以技术妥协换取生存,却牺牲 RWA 核心价值——折射出中国农业资产数字化的深层困局:当“合规生存”挤压“真实创新”,破局之路何在?若复制其 SPV 隔离术与 NFT 去金融化路径,将陷入“政策特权依赖”与“生产者赋权缺失”的循环;若回归真正 RWA 路径,则需直面三重枷锁:政策压抑性、技术成本性、权益分配非标性。以下突围实验,或为撕裂铁幕的缝隙。

马陆葡萄项目的核心价值在于开创了农业 RWA 的本土化路径,但其推广面临三重结构性障碍:

避开内地监管雷区,选择香港/新加坡等认可收益权代币的司法辖区。底层资产需具备稳定现金流(如充电桩年收益> 3000 万元),通过证监会 1 号牌照审批,并披露资产审计报告。马陆项目因葡萄收益受气候波动影响,被迫以“数据增值潜力”替代硬核现金流,削弱了资产锚定可信度。

当前马陆项目停滞在 B 阶段(资产可拆分但不可流通),需香港/海南沙盒实现 C→D 跃迁,农业 RWA 的发展需分阶段突破制度与技术瓶颈,终极目标是实现生产者主权回归。

马陆葡萄项目的本质是一场带着枷锁的革命——当区块链的分布式理想遭遇现实监管的铜墙铁壁,它选择以退为进:用消费型 NFT 的“合规外壳”掩护物联网与溯源技术的真实突围,用 20 万数字提货凭证的微小杠杆,撬动 1000 万股权融资的产业升级。这种妥协与创新的辩证,恰似一粒在磐石缝隙中生长的种子:弯腰不是为了屈服,而是为了蓄力破土。

马陆葡萄项目的真正遗产,是为中国农业数字化提供了一个辩证的范本:

  • 它证明在高压监管下,消费型 NFT 是唯一安全入口,而收益权开放需借道离岸枢纽(如海南 QFLP 通道);

  • 它揭示 IoT 区块链可实现“资产可拆”,但“资本可达”依赖跨境流动性突破;

  • 它昭示 RWA 的终点应是生产者主权觉醒——当农户通过 DAO 掌握数据定价权时,技术创新才真正升华为乡村振兴的引擎;

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命题,从来不是技术的复制,而是生产关系的重构。所有“非典型 RWA”都是时代投下的影子。马陆葡萄的妥协与突围,恰似一粒深埋土壤的种子——它或许未能参天,却以弯曲的姿态,为后来者标定了破土而出的方向。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上一篇:项目方必读:告别空投陷阱,让“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模式成就长期增长 下一篇:Crypto Week 大戏开场,三大加密法案将点燃哪些新机会?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