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揭发,批斗,PUA —— 你所不了解的对冲基金之王:瑞·达利欧 | Bill It Up Memo

互联网 阅读 29 2025-10-16 16:30:07

原文作者:Bill Qian

 

最近读了一本很juicy的书,讲的是全球最大规模对冲基金的创始人——那个在全世界布道自己“成功学《原则》”的瑞·达利欧。读完之后,我有几点收获:

第一,不疯魔不成活。达利欧和马斯克,都属于西方企业世界里的“du裁者”和“暴君”,自恋和信息茧房的症状不轻,虽然这促成了他在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也让其疯魔。

第二,法家是一种普世的方法论。韩非子的法家,是上不了台面的孙子兵法,东西方都在用,但没有人会提。在数字化和AI赋能的帮助下,达利欧已经把“法家治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上辈子可能是华人,怪不得他特别爱中华文化,还把儿子送到史家胡同小学(有关系,估计没买学区房就进了这所名牌小学)。商鞅有“驭民五术” —— 弱民、贫民、疲民、辱民、yu民,让人感觉似曾相识。

第三,达利欧每天都练习冥想。但我们可以发现,清醒地活着,挺难的。

以下是一些好玩的故事,讲述他如何将自己和员工成功迭代成神与仆人的关系,并通过数字化监控,大数据分析,群众斗群众,花式PUA,成为了他公司的伟大舵手,以及全球商业界的伟大导师。关于他的牛x的地方,各位自己去看他的各类著作。这里主要描述一个你所不知道的瑞·达利欧,让我想起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胡宗宪说,圣人的书是拿给人看的, 不是用来做事的。

图片

1. 数字化、移动互联网化、AI化

 桥水早在大多数互联网公司之前,就搞出了“算法威权主义”。

  • 员工必须使用“积分卡”,每二十分钟就要打开 App,看看自己在荣辱榜上的动态排名。荣辱积分不只是数据,而是桥水的文化武器。
  • 点数系统 痛苦日志(Pain Button):员工必须把自己的错误、同事的表现量化,形成“痛苦积分”。很多前员工说这是高压文化,甚至造成心理创伤。
  • 所有会议必须录像,哪怕是高管争吵、员工被训斥,也要留档,有时还会公开给全员观看。
  • 羞辱式反馈:当众被点名“不合格”,所谓的“透明反馈”就变成了批斗。
  • 达利欧还公开自豪地说:“Pain Button 是我发明的。”然而,所谓“极端透明”,其实是双标。普通员工必须裸奔,达利欧和他的小圈子却免于透明,还要求当事人签署苛刻的保密协议。
  • 这种管理方式甚至让员工出现“后遗症”。前高管 Paul McDowell 的妻子形容,丈夫离开多年,仍像家暴受害者一样难以恢复,她创造了一个新词:“Ray-diation”,意思是被 Ray 辐射后的后遗症。

 2. 从 KOL 到 KOL

从 1975 年创业起,达利欧就明白“内容为王”,KOL是他的童子功。

  • 他最早写 Daily Observations,本来只是客户简报,后来直接变成付费客户专享的智库服务。某种意义上,他是最早的财经 KOL。
  • 在前互联网时代,他就已经靠输出观点、建立思想影响力,把自己包装成帝师式的人物。等到基金业绩加持,他在主权基金、央行和政策圈中的话语权,比投资回报更值钱。
  • 很多人以为他做 KOL 是近十年的爱好,其实他打小就把这件事当战略优先级。

 3. 发动群众斗群众,将批斗内容数字化

 这可能是桥水最荒诞的“产品化”创新。 

  • 员工被要求互相监督、互相揭发(打分/评论),这些原本属于管理层的责任被下放到底层,还要被数字化存档。
  • 最荒诞的案例就是生日批斗会:一位从苹果挖来的高管,60 岁生日当天,本以为会有庆祝,结果被拉进会议室,当众接受所谓“成长仪式”。大家轮流揭露他的缺陷,他几乎崩溃,当场怒吼:“这就是宗教!”就在气氛紧绷时,秘书端着蛋糕和香槟冲进来喊“Happy Birthday!”。
  • 当然,公司也会设立“标兵”,把某些员工雷锋化,作为学习榜样。
  • 批斗内容常常会被录音录像,做成多媒体文件,全员点赞、评论,像公司版的“朋友圈”

 4. 意识形态无小事,灵魂深处闹革命

桥水不是一家公司,更像一个带有仪式化色彩的组织。

  • 达利欧在会议中发现白板擦不干净,亲自发动“追责”,几周内整个设施团队被折腾到极限,甚至拍成教学录像《How many facilities people does it take to put up a whiteboard?》,成为桥水内部的讽刺笑话。
  • 40 周年庆典,达利欧在园区竖起一根图腾柱,新员工必须对着它忏悔自己的弱点。派对上,每个人座椅下都藏着预调酒,一声令下,全员干杯。邪教化的氛围扑面而来。

5. 立储和废储

  • Greg Jensen:达利欧曾长期把 Jensen 当成“接班人”,在公司里称他为“代子”(surrogate son) 。但随着 Jensen 权力扩大,达利欧多次在公开场合羞辱、削权,甚至强迫他“认错”和“反省”。Jensen 一度被边缘化,过着漫长的“赎罪期”,虽然仍挂着 CIO(首席投资官)的头衔,但实权大幅削弱 。
  • Eileen Murray(联席 CEO):她被扶上高位,成为公司历史上少有的女性高管,也是潜在的接班梯队。但最后她因与达利欧和其他合伙人的矛盾,被排挤出局,还引发过 性别歧视诉讼(桥水后来与她达成和解)。她离职时对外界表示“遭受不公平待遇”,情绪极为低落。
  • David McCormick:作为另一位联席 CEO,本来被看作“稳妥的储君候选”。但也逐渐在内部斗争中被架空,最后选择离开,转向政坛(2022 年竞选美国参议员)。
  • 达利欧一再重复“扶一个人上去—把他打压下去”的循环。他会在初期公开称赞、赋予权力,但当对方真的获得独立号召力,就开始削权,直到逼得对方妥协或离职。这种模式导致桥水内部长期弥漫“不安全感”,高管抑郁、士气低落的情况屡见不鲜。

 6. 通过贷款和强制投资股权,经济上制约和绑定管理层

桥水不仅在文化上控制员工,还在经济上把他们套牢绑定。

  • 员工奖金必须强制再投资桥水基金。
  • 公司还帮员工找贷款,用未来的劳动去偿还投资本金。
  • 结果就是员工变成“股份奴隶”,不得不在精神和物质上都依附于公司。

读完《The Fund》,你会发现桥水更像是一场乌托邦社会实验:它既是资本主义最极致的样板房,也是法家术治在西方的数字化版本,更像一个公司版的《1984》。也许达利欧的命格里,就是财运极强,但他也可能因此觉得自己全知全能,最后打造了一个对冲基金版的PUA教会。

 

原文链接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上一篇:加密暴跌和巴菲特消失了的合伙人 | Bill It Up Memo 下一篇:不只是交易所:火币 HTX 十二年,我们共同写下的故事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