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挖矿不死,只是藏在了上海的写字楼里
撰文:刘红林
很多人印象里的加密货币「挖矿」,还停留在比特币那个时代的「逐水草而居」——冬天在西北用靠风电,夏天在西南靠水电。动辄几千台机器,塞进荒漠里的铁皮房,建在四川河流边,昼夜轰鸣,吃电如山洪。
但现实是,现在行业里更多出现的是一种「轻量挖矿」:不靠水电,不往深山走,就在城市写字楼里安安静静运行着几台设备,没有风扇的轰鸣,也没有线路板的烧焦味,只是默默地「算」,默默地产出 Token。
因为工作的原因,红林律师时常在上海、深圳和 Web3 项目方、开发者、投资人打交道,不少熟悉了的朋友会带我参观他们的办公室,指着一堆硬件机器像我介绍,这就是我们的加密货币矿场。
房间外面是中国最中心化的金融中心,车水马龙。房间内是你听不出声音,感受不到热量变化的机器在运行,支撑着去中心化的金融和梦想。
这种「轻量挖矿」的方式,其实是近年来行业内部在监管高压下自然演化出来的一种状态。一方面受制于政策风险,大规模部署早已不可持续;另一方面,随着很多新项目放弃了比特币式的 PoW 路线,转向更低功耗的 PoS、分布式存储、边缘计算类机制,挖矿本身的物理形态也变得「隐形」了。
从合规视角看,这其实就是个典型的「看不清」的状态——设备合规、网络合规、运行节点本身也不违法,但它的收益方式、激励逻辑,却又确实属于加密货币的范畴。你要说这不是挖矿,好像也不能完全撇清;你要说它非法,又缺乏实质违法特征。这就给了行业一种微妙的生存空间:在灰色地带里持续运行,不大不小,不吵不闹,但确实还活着。
而要真正理解这个现实,还得从中国关于「挖矿」的监管路径讲起。
早在 2021 年 5 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就在一次会议中明确提出:「要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此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系统性的「清矿」行动。新疆、内蒙古、四川等传统「矿区」率先响应,陆续发布限电通知、清退矿场。当年 9 月,国家发改委将「虚拟货币挖矿活动」正式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淘汰类」,自此确立了政策方向。
官方给出的理由是,这类活动「能耗大、碳排高、贡献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双碳」目标。这个定性在当时是有一定现实基础的。彼时比特币主导的 PoW 机制确实是高能耗、高密度的代表,用电量一度超越一些中等国家,而这些电力很多来自「灰色」电源。
但随着行业技术演化,很多加密项目不再依赖 PoW 算法,而是通过 PoS、DPoS、分布式存储等方式进行网络维护,这种模式下所需的计算资源显著降低,部署场景也逐渐从「郊外铁皮房」转向「城市写字楼」。你能说它是挖矿,但它确实没怎么耗电。
更复杂的是,AI 的发展和算力需求的急剧上升,把原本属于加密行业的一些底层设施变成了「政策鼓励对象」。边缘算力、分布式存储、通用 GPU 节点,这些技术曾一度属于区块链应用的基础设施,如今正在被 AI 产业「借壳」接盘。而在算力和架构层面,两者之间的界限本就不清晰——你跑一个 AI 训练模型和跑一个链上验证节点,用的可能是同一组服务器,只是调用的软件和目标不同而已。
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监管机构习惯用的识别逻辑,比如「电耗是否超标」「设备是否特殊」「是否部署在集中区域」,在今天都几乎失效了。你看不出哪个项目是在搞合法的 AI 算力业务,哪个项目是在借壳挖 Token,哪个项目两边都搞。现实早就把监管边界磨平了。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不是「挖矿在复活」,而是「它根本就没死,只是换了一套外衣」。你会看到很多 Web3 项目,表面主打 AI 协同、边缘节点调度,落地的时候其实还在跑某条链的验证逻辑;也有的项目打着数据安全、加密计算的名义,实际上就是在构建自己的 Token 发行机制。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这种情况同样是棘手的。一边是中央层面对「挖矿」的明令禁止,另一边又是对「算力基础设施」「AI 大模型训练」等方向的重点扶持。如果一个项目的业务模型同时踩在两条线上,那要不要扶持、怎么监管、是否算违规,其实没有清晰答案。
而这种模糊状态,也进一步导致现实中很多项目「能跑就跑,能躲就躲」,反而催生了一种更隐蔽、更混合、更灵活的「地下挖矿生态」。你查也查不到,算也算不清,电是居民用电、房是办公室、账目合规、主体有执照,但它就是在算一个 Token。这时候你再拿传统那套监管逻辑来处理,已经跟不上了。
作为 Web3.0 行业法律合规从业者,红林律师的个人判断是:中国关于加密货币的「三禁」政策(ICO、加密货币交易所、加密货币挖矿)里,如果未来真有放松空间,最先松动的可能是「挖矿」。
不是因为国家态度转向,而是因为「新矿工」已经脱离了原来的定义。你很难再用「高耗能、低贡献」来形容他们。相反,他们可能已经是你鼓励的「算力创业者」,拿着科技园区补贴,参加 AI 大赛,正儿八经在注册公司、缴税、发工资,只不过利润产生的除了人民币,还有全球通用可变现的 Token。
更何况,现在 AI 和 Web3 融合日趋紧密,很多做链的团队其实也在参与 AI 模型的预训练、数据标注或者算法优化;而很多 AI 企业也意识到链上激励机制在「众包计算」「边缘参与」中更高效。这时候你再强行拆分 Web3 和算力之间的关系,只会变得越来越不现实。
当然,我并不是说监管该彻底放开,而是要承认这个行业的形态确实变了,不能再用三年前的标准来治理五年后的现实。尤其是涉及到算力基础设施、AI 服务能力这类「模糊领域」,要做的可能不是全盘否定,而是通过「正面清单 行业分类」的方式,明确哪些行为应当归入数据产业范畴,哪些行为属于金融监管对象,哪些行为可以合规运行但必须登记申报。
否则,如果我们永远把「挖矿」这个词等同于非法、落后,那确实也会错过一部分未来。
挖矿这件事,到了今天,不只是一个合规问题,也不只是一个能源问题,更是一个关于「我们怎么理解基础设施演化」的问题。从比特币的「算力换区块」,到 AI 时代的「算力即资源」,本质上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底层算力节点,正在变成数字社会的通用接口。如果说过去十年是「谁能挖到币谁赚钱」,那么接下来的十年,很可能是「谁掌握弹性算力,谁就有产业主动权」。
在这个全球范围内算力博弈日益白热化的时代,如果国内不能构建出一套既尊重底层技术路径、又能纳入监管视野的挖矿与算力融合机制,我们很可能在下一波全球算力基础设施竞争中缺席。
比起堵,不如看清楚它的真实面目;比起藏着掖着,不如把它纳入明面上的规则系统里。这样至少可以让那些本可以在阳光下做事的项目,少一点顾虑,也少一点灰色操作的动机。
这正是一个真正需要讨论的新问题。
欢迎加入深潮TechFlow官方社群
Twitter官方账号:https://x.com/TechFlowPost
Twitter英文账号:https://x.com/BlockFlow_News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您可能感兴趣
-
OKX DEX 升级回归后的“杀手锏”与“新蓝图”|Space 活动观点集锦
整理:momo,ChainCatcher蛰伏一个多月后,OKX DEX于近期已恢复上线,并联合ChainCatcher举办了《升级回归,OKX DEX 的“杀手锏”与“新蓝图”》X Space活动。
-
bybit交易所在哪,bybit交易所的服务器在哪里?
Bybit交易所,全球知名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其总部位于阿联酋迪拜。作为一家专注于加密货币衍生品交易的交易所,Bybit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用户基础。
-
莱茨狗特殊狗总的多少只?莱茨狗现在还能免费领取吗?
莱茨狗,这个由度小满金融推出的区块链虚拟宠物项目,自2018年推出以来,就以其独特的玩法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吸引了大量玩家。其特殊狗(如神话、传说、史诗等稀有等级的狗狗)数量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游戏的运营和用户的参与动态变化的,因此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总数。
-
LaunchCoin一天200倍,Believe如何在归零后造出2亿美元金狗?
LAUNCHCOIN 在今日突破 2 亿美元市值,许久不见的流动性以及如此高市值的「Memecoin」几乎让半个链上加密圈 CT 都参与进来了。社区在疯狂的讨论这个代币,其中一半是 FOMO,而一半是
-
区块链查询平台怎么用?区块链查询平台用法及应用分享
区块链查询平台就像是一个数字世界的“档案管理员”,它帮助查看和追踪区块链上的各种信息。无论是查看钱包余额、交易记录,还是分析智能合约,这些平台都能提供详细的数据支持。
-
core币什么时候释放完,多久释放一次?core币释放规则揭秘
core币总供应量为21亿枚,预计在81年内通过挖矿、空投和质押奖励等方式逐步释放完毕。挖矿奖励每年释放约1.04亿枚,空投代币25%立即释放,剩余75%按月解锁两年,质押奖励则按区块或周期释放。
-
24小时内速通7千万市值, GOONC会是Believe平台下一个亿级金狗吗?
比特币破十万、以太坊站上 2500,solana 的火热也马上要再次回归了吗?当前市场正处于宏观情绪极乐区,GOONC 正是今日的浪尖,短短数小时暴涨 10 倍,市值直奔千万美元,交易量飙破五千万,还
- 成交量排行
- 币种热搜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