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AI 算力成为“奢侈品”,Gata 能凭去中心化破局吗?
为何“去中心化 AI 云”难落地?
AI可触达的市场空间极其广阔,被忽视的 Web2 市场潜力正在逐渐显现,可触达的机会极其庞大:当前 AI 云服务市场规模已达 800 亿美元,并且以每年 32% 的速度增长。若将其拆分为推理(inference)和训练(training)两个部分,大约有 80 亿美元的市场是可服务的区间。即便在采用保守的收益占比模型下,Gata 仍然将目标锁定在年收入 5 亿美元的水平。
与此同时,Web3 中的 AI×Crypto 赛道虽然尚处早期,但增长势头强劲。从整体来看,“AI” 代币已经成为加密市场中稳固的顶层叙事,其在主流追踪器上的总市值接近 300 亿美元。
然而,这一叙事实际上掩盖了四种迥然不同的商业模式:DePIN、模型与智能体网络、通用 AI 平台/联盟,以及边缘计算、CDN 与媒体基础设施。每一类模式都围绕不同的瓶颈展开商业化,并伴随着差异化的风险暴露、关键绩效指标(KPI)以及代币经济逻辑。
以 DePIN 赛道为例,可以将 Akash、io.net 和 Render 理解为 GPU/CPU 原始算力的入口。这些平台通过代币化实现对硬件资源的访问,并将供需双方进行撮合。其逻辑能够成立,是因为与超大规模云厂商相比,这些网络在价格上仍具备显著优势——在 DePIN 网络中获取高端显卡的成本通常为每小时个位数美元,而在主流云平台上则是两位数,尤其在多 GPU 配置下差距更为突出。
与此同时,供给端也在快速成熟,任务持续时间更长、利用率更高,“玩具型”的实验性负载正在逐渐减少。追踪这一赛道时,关键指标包括 GPU 型号分布(如 A100/H100/H200)、利用率、任务成功率和 SLA 达成情况、单位算力成本($/FLOP)以及平台抽成比例。
不过,这类 DePIN 平台的短板同样明显:节点质量参差不齐、大模型并行训练受限于缺乏高效互联、当代币奖励衰减时用户与节点易出现流失。
而这正是 Gata 价值主张的落点所在。通过软件编排,Gata 将分布式的节点拼接为一个行为一致、可管理的集群,并通过简洁直观的 API 向开发者和应用开放。这不仅弥补了去中心化算力市场的结构性缺陷,更赋予碎片化网络类似传统托管云的稳定性与可用性,使去中心化 AI 的执行基础设施得以真正落地。
在模型与智能体网络层面,Bittensor 和 Autonolas 提供的是更高一层的服务。它们并不是单纯出租算力盒子,而是通过“子网(subnets)”来协调模型、任务或智能体,并对有价值的工作给予奖励。这一领域是一个充满实验性的试验场:有大量正在发生的创新,对模型质量的实时市场验证,以及真实的社区驱动力。关键的观察点在于:活跃的子网与服务数量、激励分配的方式、任务量、质量基准表现,以及需求侧的费用能否超过通胀。如果费用无法随使用量增长,价值捕获就会逐渐流失。Gata 并不与之正面竞争,而是起到互补作用。因为无论是智能体还是网络,最终都需要可靠且价格透明的执行环境来支持规模化运行,而 Gata 的定位正是“具备明确经济学逻辑的推理与训练执行层”。
在更大范围的通用 AI 平台与联盟中,例如 ASI(由 Fetch、SingularityNET 和 Ocean 合并而成),它们通过单一的代币经济体,将智能体、数据与服务整合在一起。其核心假设是共享的流动性和品牌效应能够推动开发者与企业的采用。然而,这类平台的成功并不会仅仅取决于代币机制,还需要在开发者生态的活跃度、集成度、市场交易量,以及能否快速在少数优势工作负载上形成标准化方面体现出来。挑战则在于合并之后的执行力:协调成本显著增加,平台极易陷入分散化的风险。在这里,Gata 同样是相邻而非对立的角色。更大的平台会带来更多智能体与数据流,而它们依然需要透明、可扩展的算力基础作为支撑。
类比而言,Uniswap 通过将交易抽象为 API 打开了流动性,而 Gata 通过将计算力抽象为 API 打开了去中心化 AI 的大门。AI 不必继续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垄断产业,算力也不必继续被锁在企业的高墙之内。
当下,人工智能的瓶颈并不在于缺少创新,而在于缺少算力的可得性。AI 云市场如今由超大规模的巨头控制,他们被称为新数字帝国的“地主”,名字包括 AWS、Azure 和 Google Cloud。他们日复一日地提高进入资源的金融门槛。如今训练一个前沿 AI 模型的成本已经高达数千万至数亿美元,如果趋势延续,到 2027 年或将突破 10 亿美元——这一门槛几乎让除最大型实验室之外的所有人望而却步。即使是“基础型”的 AI 工具也并不便宜,企业级实例的成本每月在 100 至 5000 美元之间。这不是创新,而是一种税收。
按理说,去中心化原本应该是最自然的对冲方案。但迄今为止,它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大多数所谓的“去中心化算力”方案只是一种市场,将零散的 GPU 节点逐一售卖。然而这无法支撑真实的 AI 负载。因为没有类似 Nvidia NVLink 的去中心化互联,也没有统一分布式算力的数据中心网络结构。缺乏互联,你就不是数据中心,只是一堆零散部件。这也是为什么去中心化 AI 云一直未能真正落地。
Gata 如何让 AI 算力真正去中心化?
这正是 Gata 登场的时刻。Gata 并不是又一个算力市场,而是一个以 API 为核心的、全托管的去中心化 AI 云。开发者可以随时接入,并实现随处扩展。它的突破点在于:通过软件来提供去中心化版本的网络互联层,不依赖昂贵的专有硬件,而是用代码将分布式算力绑定为单一的执行层。过去需要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专有互联硬件才能实现的效果,Gata 通过软件层实现了。
Gata 的使命很简单:让 AI 算力真正去中心化,并通过以下三大原则实现:
-
可负担(Affordable):透明的成本加成定价模式。
-
可访问(Accessible):任何人都能贡献算力,任何人都能使用。
-
可审计(Auditable):每一笔交易都记录在链上。
从独立研究人员到初创团队,再到前沿实验室,Gata 打开了创新之路,同时拆除了超大规模云厂商设置的收费站。
Gata 正在通过一层互联网络,将分散的算力供应转化为一台超级计算机,这得益于其实现的核心能力:
-
在多个节点之间进行模型切片(Model Sharding);
-
基于张量级别的调度以提升执行效率;
-
异步执行与压缩机制,将性能瓶颈减少高达 1000 倍。
最终结果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基础设施,它具备与中心化云相同的扩展能力,却没有厂商绑定、价格操控或地缘政治的卡点。
在 Web3 层面,Gata 完全拥抱了其加密原生的经济模型。
不同于超大规模云厂商“市场能承受多少就收多少”的定价方式,Gata 引入了链上的成本加成定价机制(on-chain cost-plus pricing)。每一次浮点运算(FLOP)的价格都在链上透明标定。
-
用户只为实际消耗的资源付费;
-
贡献者直接根据自己提供的算力获得收入;
-
所有资金流向完全可审计、透明且无需信任。
同时,计费系统通过稳定币结算,支付能够即时完成。无论是拉各斯、首尔,还是圣保罗的贡献者,都能在数秒内完成算力上线并收到报酬。没有不透明的账单周期,没有 30 天的结算等待,只有贡献者的流动性和用户的稳定性。
而这些并不是一份白皮书里的幻想,Gata 已经推出了真正被数百万用户使用的产品:
-
DataAgent → 一个由去中心化推理驱动的数据工厂。
-
近 200 万贡献者
-
15 万日活用户(DAU)
-
生成 2 亿条数据点
-
已成为 BNB Greenfield 上的顶级应用(Top dApp)
-
GataGPT → 去中心化 AI 聊天产品,支持并排回答,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帮助训练模型并获得奖励。
并且在 2025 年第四季度,即将推出:
-
生产级推理与训练 API —— Gata 开放执行基础设施的核心基石。
社区规模同样庞大:在 X 上拥有 24.9 万粉丝,在 Discord 上有 8.6 万活跃成员。这不是空气项目,而是实实在在的用户牵引与落地成果。
Gata 正在构建去中心化的 AI 超级计算机:无需许可、完全透明、覆盖全球。问题不在于这一转变是否会发生,而在于何时发生。而当这一切成为现实时,你会记得是谁铺平了这条开放之路。
项目对比表
结语
从估值格局来看,Bittensor 以约 68 亿美元 FDV 位居顶端,Render 约 18.5 亿美元,而 Akash、io.net 与 AIOZ 则分布在 4–5 亿美元 FDV 区间,属于中型赛道。相比之下,Gata 仍处于 pre-TGE 阶段,据推算融资估值达100-120M。然而,从产品牵引与用户体量来看,Gata 已展现出显著的先发优势:其 DataAgent 已汇聚近 200 万贡献者与 15 万 DAU,并在 BNB Greenfield 上位列顶级应用。这种 “未定价但已落地” 的状态,使 Gata 在叙事与基本面之间拥有极具稀缺性的平衡点。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您可能感兴趣
-
MetaMask被盗如何追回?
文章分析MetaMask钱包被盗事件频发问题,强调资产追回需把握黄金72小时,介绍钓鱼网站、恶意软件入侵、社交工程学等盗窃手法,提供冻结交易、报警、联系交易所等五步追回指南,并提及技术演进中的攻防博弈与用户防御建议。
-
香港OTC交易合法吗?
香港OTC交易市场因地下交易所洗钱被查引发热议,2023年《虚拟资产服务商监管条例》实施“双轨制”,持牌平台合法化但黑市仍占40%交易量。文章分析监管策略、行业生态变化与潜在风险,探讨未来发展方向并给出投资者建议。
-
韩国Coinmanager下载教程
韩国热门区块链应用Coinmanager迎来下载高峰,本文解析其崛起原因,实测下载流程,揭示三大使用风险,并提供硬件隔离、双重认证等安全防控指南,助力零基础用户安全开启加密货币之旅。
-
如何将加密货币提现到银行卡?
核心步骤只有5步:选择合规交易所或OTC平台、完成身份验证、绑定银行卡、提交提现订单、等待资金到账。整个过程最快15分钟完成,但需注意不同平台手续费差异(0.1%-2%不等)和银行
-
如何购买比特币(BTC)新手教程
购买比特币需要选择合规交易平台完成注册认证,通过法币充值选购比特币,并妥善存储于个人钱包中。本文将分步讲解从平台选择到安全存储的全流程,帮助新手顺利完成首次比特币购买
-
Pyth 迈向第二阶段:通过链下数据实现机构级商业化
Pyth Network 正从 DeFi 数据基础设施进入第二阶段发展,通过推出机构级订阅服务,旨在重构 500 亿美元市场数据行业,成为金融数据的"真实来源"自 2021 年成立以来,Pyth 一直
-
加密税收政策详解(如:美国/英国/澳洲)
全球主要国家对加密货币税收政策存在差异。美国将加密货币视为财产(Property),英国按资产类别区分税务处理,澳大利亚则依据交易目的征收资本利得税或个人所得税。监管框架、征税
-
美国SEC对加密行业最新态度
近期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加密货币行业的监管态度发生了变化,从过往的强硬执法转向更具建设性的规则制定。这一转变体现在SEC新成立的加密货币工作组、高层人事变动以及
- 成交量排行
- 币种热搜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