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eSIM 产业迎来拐点:从政策破冰到生态重构,Roam 模式革新“无卡化”未来
中国社会曾率先完成从现金到移动支付的“Cashless”(无现金化)跃迁,如今,一场同样深刻的“SIMless”(无卡化)革命正在通信领域上演。随着iPhone 17 Air国行版开启预售并全面支持eSIM,三大运营商同步上线相关业务,中国正式迈入“无卡连接”时代。在这场由政策、终端与运营商共同驱动的变革中,以Roam为代表的去中心化电信模式,正以其独特的用户参与生态和全球覆盖能力,为eSIM的普及路径提供了全新范式——它证明,eSIM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无卡”,更在于构建一个开放、互动、用户主导的连接未来。
一、 政策定调与运营商布局:eSIM发展进入快车道
2025年,中国eSIM产业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进入规模化部署阶段。工信部《推进eSIM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发布,为产业提供了明确的顶层设计与实施路径。与此同时,iPhone 17 Air的正式预售成为eSIM商用的重要催化剂,推动三大运营商加速业务落地。
-
中国联通作为最早布局eSIM的运营商,已于2025年7月在25个省市上线“eSIM手机业务”办理页面。随着iPhone 17 Air开启预售,联通已同步推出针对该机型的eSIM专项服务,支持“到厅办理”与“上门办理”双通道,覆盖从开户到销户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
中国移动在eSIM业务部署上采取稳健策略,近期正式上线eSIM预约办理系统。用户需持有效证件及设备至营业厅办理,系统支持新入网、携号转网等业务。为保障业务安全,移动设置了审慎管理规则,包括单设备最多激活2个国内eSIM号码、月新增号码不超过2个等限制。
-
中国电信方面,eSIM手机业务已全面完成技术准备与系统测试。相关人士透露,电信eSIM服务已于iPhone 17 Air预售当日同步启动内部试运行,待获得工信部商用试验正式批复后,将立即向用户全面开放。
三大运营商的协同推进,标志着中国eSIM产业已从试点探索阶段进入规模化商用阶段,为“无卡化”通信时代的全面到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终端倒逼与技术重构:eSIM不止于“无卡化
终端厂商成为推动eSIM普及的最强外力。iPhone 17 Air因超薄机身设计彻底取消物理SIM卡槽,实现了对市场的“强制教育”。华为、OPPO、vivo等主流厂商的快速跟进,预示着eSIM将从高端机型向全价位段渗透。
eSIM并非简单的实体卡替代,它作为一颗SON-8封装的芯片直接嵌入设备主板,通过OTA技术实现远程配置管理,引发了通信架构的底层变革:
-
硬件设计解放:为终端设备释放了宝贵的内部空间。以iPhone Air为例,取消卡槽不仅助力实现5.6毫米超薄机身,也为更大电池、更复杂摄像模组提供了可能。对于智能手表、物联网传感器等设备,eSIM解决了其“空间焦虑”和可靠性问题。
-
用户体验升级:实现了“云端开卡、一键换号”。用户无需再为办卡、补卡奔波,跨国出行时可在线切换当地套餐,商务人士可轻松管理多号码。对物联网海量终端,运维人员可实现远程批量管理,极大降低成本。
-
与5G/物联网深度融合:eSIM契合了5G高速率、广连接的特性,是万物互联的关键支撑。在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领域,eSIM与AI、边缘计算结合,催生了如智能汽车跨国自动联网、工业设备预测性维护等创新应用,使其从“消费电子配件”升级为“万物智联的数字身份基座”。
三、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路径:机遇与挑战并存
全球eSIM发展态势迅猛。欧盟《新电池法》要求2026年起智能手机逐步淘汰实体卡槽,美国主流运营商已普遍兼容该技术。GSMA预测,到2025年底全球eSIM智能手机连接数将达10亿,2030年将增至69亿。Jupiter Research测算,到2026年,使用eSIM技术的物联网连接数将从2023年的2200万激增至1.95亿。
在这一全球浪潮中,中国市场的全面开放具有战略意义:
首先,中国坐拥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和物联网应用市场,为eSIM技术规模化商用提供理想土壤。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国物联网终端连接数已超20亿,智能汽车年销量突破300万辆,这些均为eSIM技术提供丰富的落地场景。
产业链方面,国内企业已在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紫光国微、华大电子等芯片厂商的产品通过GSMA eSA认证,实现批量出货;东信和平、思特奇等平台提供商构建了完整的管理系统;下游应用在新能源汽车(比亚迪、蔚来等)、工业互联网(三一重工、海尔智家)等领域快速推广。
然而挑战不容忽视:在标准制定参与度、高端芯片设计能力等方面仍存差距。特别是服务模式上,国内运营商初期主要采用"到厅办理"方式,与海外成熟的线上激活模式存在体验差距。如何平衡安全管理与用户体验,成为亟待破解的课题。
四、 用户认知与市场教育:普及的关键一环
尽管eSIM技术在设备防水、节省空间等方面具备优势,但这些改进对普通用户而言感知有限。多数用户并不频繁更换SIM卡,因此eSIM带来的体验升级容易被低估。同时,用户的使用习惯仍是最大障碍——对eSIM认知不足、操作流程不熟悉,使得传统SIM卡的惯性依然强大。尽管现有eSIM资费总体合理,但未来的定价策略将直接影响用户的迁移意愿。
若运营商仅将eSIM视为传统业务的“无卡化”平移,而未能创新服务模式,其App仍将只是用户手机中“静默”的存在,仅在充值时被打开。因此,eSIM推广的关键在于能否与用户建立高频、有价值的互动,激发其主动使用和了解的意愿。
在这方面,去中心化电信运营商Roam提供了值得参考的案例。Roam并未将eSIM单纯视作通信产品,而是将其作为构建高互动性、用户导向数字生态的入口。其App通过游戏化运营机制(如每日 WiFi 打卡、观看广告、参与社区活动等)奖励用户积分、数字贴纸和流量,且获得的流量永久有效。这种“参与即获益”的模式,将用户从被动的服务消费者转变为网络的共建共享者,有效回应了eSIM推广中“用户为何需要关注”的核心痛点。
(在 Roam App, 用户可以通过每日打卡获得积分、数字贴纸和流量,且获得的流量永久有效。)
这种策略与健身应用Keep的成功逻辑高度契合。Keep通过定制化训练计划、社区打卡和成就系统,将枯燥的健身转变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其根本在于让用户切实提升了健康水平。同理,Roam在吸引用户参与互动之余,其核心价值在于切实解决了用户在全球160多个国家的跨境连接痛点,并且实现通信成本大幅降低(30%-80%)。用户通过每日签到、任务完成等"数字健身"行为积累积分奖励,这些积分不仅可兑换为代币直接购买流量套餐,还能参与平台与生态合作伙伴联合推出的各类游戏。更重要的是,代币可进一步用于质押获取收益,或兑换未来将推出的CDN、云存储等生态服务。对于有明确出行计划的用户,提前参与锁仓活动即可提前锁定行程所需的免费流量,实现"出行通信零成本"。
这种将"轻量化参与"与"实质性回报"深度融合的机制,使维护全球网络连接成为一种充满正反馈的日常习惯,同时构建了一个可持续的价值循环体系。
这一以用户为中心的策略已初见成效。公开数据显示,Roam在一年内用户数增长至300万。自2023年10月推出eSIM业务以来,Roam已形成清晰的产品矩阵:面向普通用户的Global eSIM、集成国际号码的Premium eSIM以及针对企业需求的Enterprise eSIM,很快还将发布为企业提供 API 接口服务的 Partner eSIM,体现出其精准的市场洞察与产品化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Roam的创新不止于用户互动。作为全球无线宽带联盟(WBA)OpenRoaming™中唯一的Web3身份提供商,Roam整合自建650万WiFi节点与全球450万OpenRoaming™节点,构建了庞大的混合网络,为5G分流与全球覆盖提供支撑,并获得传统电信行业的认可。
(Roam 母公司 MetaBlox 为全球无线宽带联盟(WBA)OpenRoaming™中唯一的Web3身份提供商。)
eSIM的普及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用户关系的重构。Roam的实践表明,通过构建激励相容的互动生态,让用户从参与中真实获益,是打破认知壁垒、推进市场教育的关键。未来,能否从“以网络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构建高粘性的服务体验,将成为所有eSIM服务商必须面对的挑战与机遇。
五、 未来展望:从“连接工具”到“生态基石”
基于前文对技术演进、产业生态和用户需求的分析,eSIM的发展路径已清晰可见。短期来看,eSIM将与物理SIM卡形成互补共存的格局,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和应用场景的差异化需求。然而从长期演进视角观察,eSIM的技术优势将随着生态成熟而持续放大:
首先,物联网规模化部署将成为eSIM普及的核心驱动力。正如前文所述,面对中国即将突破30亿的物联网连接规模,eSIM的远程配置、批量管理和故障诊断能力,将成为降低海量设备运维成本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在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场景,eSIM与5G专网、边缘计算的深度融合,将推动连接管理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演进。
其次,消费电子领域的渗透将加速技术普及。随着终端厂商持续推进产品迭代,eSIM将从当前的旗舰机型向中端市场快速下沉。结合前文分析的终端趋势,预计到2030年,中国市场的eSIM智能手机渗透率有望突破90%,智能手表、AR/VR设备等新兴终端也将全面标配eSIM功能,形成完整的无卡化终端生态。
最重要的是,eSIM将重构通信产业的服务范式。正如"用户认知与市场教育"一节所指出,传统运营商需要从"以网络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型。eSIM技术实现的"一键转网"能力,将彻底打破用户与运营商之间的物理绑定,倒逼运营商从传统的渠道竞争转向服务体验竞争。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资费策略的优化,更要求运营商在数字身份管理、跨境服务、物联网解决方案等增值领域构建核心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如Roam等创新企业展示的Web3融合模式,预示着eSIM生态可能向更加开放、用户主导的方向演进。未来,eSIM将不再仅仅是连接工具,而是成为支撑数字身份认证、跨境漫游结算、物联网安全管理的基础设施,最终演进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生态基石"。
结语
eSIM在国内的十年曲折路,反映了技术革新与产业规则、市场接受的复杂博弈。2025年,在政策明确、终端倒逼、产业链成熟的合力下,eSIM产业终于迎来爆发前夜。尽管在标准统一、安全防范、用户教育等方面仍有关键挑战待解,但eSIM作为推动通信产业创新、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地位已毋庸置疑。这场深刻的变革,将不仅改变个人通信方式,更将作为关键的基础设施,深刻重塑产业图景。从“Cashless”到“SIMless”,中国数字社会的基础体验,正迎来又一次全面的无缝化升级。
参考:
-
关于eSIM,看这一篇就够啦!(鲜枣课堂)
-
eSIM 在中国:未来之路(GSMA、TAF 等)
-
eSIM产业热点问题研究报告(2025年)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您可能感兴趣
-
2025 年,数字黄金比特币为何败给真黄金?
年轻的比特币,仍然还有很长的布道之路要走。撰文:Liam,深潮 TechFlow还记得 2024 年底,那时候所有人都在写 2025 年资产预测。股民盯着标普和大 A,加密圈的人则在赌比特币。但如果那
-
100 美金勇闯预测市场和 Meme,哪一种机会更大?
预测市场分析取胜,Memecoin 运气存活。作者:Baheet编译:深潮TechFlow在最近的一篇帖子中,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起始资本仅为 100 美元的情况下,交易 Memecoin (通过 P
-
监管,预测市场必须翻越的最高壁垒
Kalshi 交易量反超 Polymarket 证明,合规并非束缚,而是核心竞争要素。撰文:c4lvin,Four Pillars编译:Luffy,Foresight NewsTL;TR预测市场的发展
-
自由狗(Freedom Dog)觉醒:在 BSC 上启动自由的金融引擎
它不仅是一个token,而是一个社区的信仰场,将 meme 文化、金融机制与自由意识完美结合的链上永恒生命体。在币安链上,一场新的模因热潮正悄然成型。根据数据显示,目前BSC 生态中 meme 币类别
-
浴室里出来的亿万富翁: Polymarket 创始人的故事
Against all odds,这是 Polymarket 创始人 Shayne Coplan 在被纽约证券交易所投资 20 亿美元后的一篇转贴。 此时他已然是世界上最年轻的、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而
-
Bubblemaps 数据揭秘:Ocean Protocol 1 亿美元代币出逃始末
Ocean Protocol 被指控暗售社区代币。作者:Bubblemaps编译:深潮TechFlowOcean Protocol 是否抛售了价值超过 1 亿美元的社区代币?Fetch AI 公开指责
-
2026 年顶尖永续合约 DEX:CEX 的寒冬将至
永续合约是对执行力的考验:包括成交、资金费率和清算。撰文:Coinmonks编译:白话区块链今年伊始,一个明确的公开信号表明重心正在转移。在 10 月初,Hyperliquid 开启了无需许可的上市(
-
中国 eSIM 产业迎来拐点:从政策破冰到生态重构,Roam 模式革新“无卡化”未来
中国社会曾率先完成从现金到移动支付的“Cashless”(无现金化)跃迁,如今,一场同样深刻的“SIMless”(无卡化)革命正在通信领域上演。随着iPhone 17 Air国行版开启预售并全面支持e
- 成交量排行
- 币种热搜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