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coin Research | 掌控市场流动性的“无形之手”:加密做市商的角色、版图与未来秩序

一、引言
10·11 暴跌给市场上了最直观的一课:价格不是被“单一抛盘”打穿的,而是被流动性真空吞噬的。由于多家做市商为求自保暂停做市以缩减风险敞口,交易者失去了对手盘,叠加强平与去杠杆,市场价格瞬间被击穿放大了价格下行与滑点,成为“瀑布式”暴跌的重要加速器。在加密市场中,代币价格并不是单纯靠买卖双方的自然订单对撞撮合生成的,而是靠做市商的持续报价与深度供给支撑起来的。做市商不仅是撮合的润滑剂,更是价格发现的中枢神经。一旦这只“无形之手”收回,市场便失去了重力的平衡点。那么,做市商这只无形之手究竟如何稳定价格发现,又为何在极端时刻“缺席”,并由此改变行情的路径与速度?
本文将用通俗语言拆解做市商在加密世界的角色作用与盈利模式,系统盘点七家头部做市商的背景、风格与代表性代币,做市商面临的争议及重建信任的建议,为读者打开做市机制的黑箱,更好的了解“做市行为”。
二、了解做市商的职能和作用
做市商既是市场的价格稳定器,也是系统的风险缓冲器。当他们高效运转时,市场平稳、深度充足、滑点低;当他们缺席或失灵时,整个系统可能就会瞬间失衡。
1. 做市商的职能和作用
做市商(Market Maker, MM)是加密市场的“无形之手”,承担着重要的职能:
-
连续双边报价与深度维护:在 CEX 订单簿、DEX RFQ、AMM 池中持续挂出买/卖价,按流量与风险阈值动态调整点差与挂单规模,维持 1%/2% 深度与补单速度,降低滑点与冲击成本(含 AMM 头寸再平衡与集中流动性范围管理)。
-
价格发现与跨场景联动:通过跨所/跨链/期现/跨期与稳定币/锚定资产的价差交易,把分散市场的价格快速拉回一致;对接 ETF/ETP/RFQ 网络,促进场外—场内、链上—链下的联动与基差修复。
-
库存管理与风险承包:短期吸收买卖不平衡,把分散的交易需求“打包”;并利用 永续/期货/期权/借币 等工具中和库存,把资金费率与期现 基差拉回常态区间。
-
上新与冷启动流动性:在 TGE/上新初期提供最小深度与做市额度,使用代币借贷/库存质押与做市返佣协议平滑开盘波动;承接机构/鲸鱼大单,降低显性点差与隐性冲击成本,帮助资产尽快进入“可交易状态”。
可见,做市商的社会属性介于公共品与竞争博弈之间。一方面,他们用资金、算法和专业能力提升市场效率,让每个人都能以合理成本完成交易;另一方面,他们也掌握着巨大的结构性信息与决策权,一旦激励错配或风控失灵,就可能从“市场稳定器”变成“波动放大器”。
2. 做市商的主要类型
不同规模、不同策略、不同定位的做市商,在加密市场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以下为三大主要类型:
-
专业做市商:专业做市商通过先进算法和高速撮合,补齐订单簿流动性,缩窄点差、改善交易执行体验。这类机构拥有庞大资金、算法驱动、跨场景覆盖(CEX、DEX、OTC、ETF/ETP)以及成熟风控体系。他们往往为主流资产(如 BTC、ETH、SOL)持续报价、提供深度;在多个交易所/链上协议中部署做市算法、对冲机制。
-
顾问/项目做市商:主要指以“上新支持 流动性包”形式进入的做市商,通常与项目方签署做市协议,提供代币借贷、初期挂单、返佣激励等。一旦项目上市,他们负责早期报价与撮合,从而维持最低可交易状态。这类机构虽然可能资金规模不如大型专业做市商,但在“新币冷启动 vs 长尾币种”中更为活跃。做市合约中常含“代币借贷”“做市返佣”“最低流动性保证”条款。
-
算法化做市或AMM LP:包括 AMM 模型中的做市流动性提供者(LP)、部分算法化、低人工干预的报价系统,以及小型做市机构或机器人服务。这类参与者特点为:资金规模较小或中等,主要参与链上 AMM 池或定制撮合协议;风控、对冲能力可能弱于专业做市商,若遭遇极端行情,容易出现流动性撤退或深度萎缩;在市场中更加碎片化,对长尾代币或多链协议提供“薄流动性”支持。
3. 做市机制与收益模式
虽然外界常把做市商想象成“系统内的庄家”,但实际上,他们的盈利模型更像是“高频的手续费工厂”,靠细小但稳定的价差积累收益。
-
点差捕获:这是一切做市行为的基本盘。做市商在买一与卖一之间维持稳定的双边报价,当市场成交发生时,他们从买卖价之间的差额中获取利润。例如,若 BTC 在 64,000 美元挂买单、64,010 美元挂卖单,当用户在卖价成交,做市商即获得 10 美元点差收益。虽然单笔利润微小,但在千万级别的成交频率下,年化收益极为可观。
-
费用返佣与激励:多数交易所采用 maker-taker 费制:挂单者(maker)因提供流动性而享受低费率或返佣,吃单者(taker)则支付更高费用。做市商凭借巨量成交和算法自动化能力,能长期维持正向返佣收益。此外,交易所或项目方往往会提供额外的做市激励,例如返还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分配代币激励,或在初期阶段设立做市补贴池。
-
对冲与基差交易:做市商持有的库存不可避免地承受价格波动风险。为了保持“中性头寸”,他们会通过永续合约、期货、期权或借贷等方式进行对冲。例如,当库存中 ETH 过多时,他们可能在期货市场做空等量 ETH,以锁定风险敞口。与此同时,若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存在差异(即基差),做市商还会通过“买低卖高”的方式进行套利,赚取无风险收益。
-
统计套利与结构化机会:除了常规点差收益,做市商还会寻找各种微结构机会:
-
跨期套利:同一币种在不同交割合约间的价差;
-
跨币套利:具有关联性的资产(如 stETH 与 ETH)之间的价格偏离;
-
波动率套利:利用期权隐含波动率与历史波动率的差异;
-
资金费率套利:通过借贷或对冲平衡不同市场的资金成本;
-
这些策略共同构成了做市商的“利润矩阵”。它们不像投机者那样押方向,而是依靠规模、速度、风控与算法取胜。在一个日均交易额上百亿美元的市场中,哪怕平均点差仅为 0.02%,也足以支撑庞大的收益体系。
三、主流做市商盘点
做市商的存在让加密市场从“无序报价”变成“可持续撮合”的体系,目前最主流的做市商有Jump Trading、Wintermute、B2C2、GSR、DWF Labs、Amber Group 与 Flow Traders等,本章将对这些做市商的背景、风格、规模、代币性持仓结构等进行盘点分析。
1.Jump Trading

来源:https://intel.arkm.com/explorer/entity/jump-trading
简介:传统高频量化起家,除做市外也投研基础设施。根据Arkham数据,截至2025年10月23日,Jump Trading持仓规模约为7.4亿美元。
做市风格:组合更偏“资金管理 中低贝塔头寸”:稳定币与质押衍生品占比高;在大市波动时会动态调整质押/再质押仓位并进行大额申赎与兑换。
代表性持仓代币
-
前五大持仓资产:SOL、BTC、USDC、USDT、ETH
-
热点持仓资产:USD1、WLFI、W、SHIB、JUP等
2. Wintermute

来源:https://intel.arkm.com/explorer/entity/wintermute
简介:老牌量化做市商,覆盖中心化与去中心化场景;除主流币外,近两年在热点新币与 Meme 板块上非常活跃,并承担多起项目上线的流动性供给角色。根据Arkham数据,截至2025年10月23日,Wintermute持仓规模约为5亿美元。
做市风格:跨市场、跨品种做市 事件驱动(新币/TGE) 高频与网格策略并用;在新资产冷启动阶段通常获配或接受借贷以提供双边报价。曾被公开披露为 Ethena(ENA)的做市商之一。
代表性持仓代币
-
前五大持仓资产:SOL、BTC、USDC、MKR、RSTETH
-
热点持仓资产:LINK、ENA、PENGU、FARTCOIN、币安人生等
3. B2C2

来源:https://intel.arkm.com/explorer/entity/b2c2
简介:老牌机构做市和 OTC 流动性商,被日本金融集团 SBI 控股;与多家大型交易平台和合规场景深度合作。根据Arkham数据,截至2025年10月23日,持仓规模约为1.4亿美元。
做市风格:“机构主经纪 流动性外包”特征明显;对主流币与长尾高流动币均有稳定覆盖,市场点评里会披露分币种成交与买卖方向。
代表性持仓代币
-
前五大持仓资产:BTC、ETH、RLUSD、LINK、AAVE
-
热点持仓资产:LINK、BNB、UNI、FDUSD、ASTER等
4. GSR Markets

来源:https://intel.arkm.com/explorer/entity/gsr-markets
简介:2013 年成立,合规资质较全(新加坡牌照等),是最早一批专业加密做市商之一。根据Arkham数据,截至2025年10月23日,持仓规模约为0.6亿美元。
做市风格:“机构气质+全栈交易”——做市、结构化产品、程序化执行并行;常作为项目方官方做市商参与 TGE/流通期的流动性管理。
代表性持仓代币
-
前五大持仓资产:ETH、RNDR、ARB、SOL、SXT
-
热点持仓资产:AAVE、FET、RSC、SKY、SHIB等
5. DWF Labs

来源:https://intel.arkm.com/explorer/entity/dwf-labs
简介:“投资 做市”双轮驱动,出手频繁、覆盖代币面广。根据Arkham数据,截至2025年10月23日,DWF Labs持仓规模约为0.4亿美元。
做市风格:新资产冷启动 二级做市并行,擅长利用交易所与多链场景的广域覆盖做价差与库存管理;组合风格“Beta+长尾”并重。
代表性持仓代币
-
前五大持仓资产:WLFI、JST、FXS、YGG、GALA
-
热点持仓资产:SONIC、JST、PEPE、SIREN、AUCTION等
6. Amber Group

来源:https://intel.arkm.com/explorer/entity/amber
简介:亚洲起家、全球化布局的全栈交易与流动性供给机构;兼具做市、衍生品与托管/基础设施服务。根据Arkham数据,截至2025年10月23日,持仓规模约为0.26亿美元。
做市风格:以“机构做市+项目冷启动”为主,叠加研究驱动和事件驱动策略;在 TGE/首发阶段经常通过代币借贷/额度来稳定盘口与深度。
代表性持仓代币
-
前五大持仓资产:USDC、USDT、G、ETH、ENA
-
热点持仓资产:G、ENA、MNT、LINEA、YB等
7. Flow Traders

来源:https://intel.arkm.com/explorer/entity/flow-traders
简介:欧洲起家的全球头部 ETP/ETF 做市商,2017 年进入加密,现为加密 ETP 的核心做市与风险对冲方之一。根据Arkham数据,截至2025年10月23日,持仓规模约为0.15亿美元。
做市风格:以场内 ETP为枢纽,为二级市场投资者提供被动/主动产品的连续报价与申赎对接;覆盖 200 加密 ETP,底层资产延伸到 300 币种。
代表性持仓代币
-
前五大持仓资产:ETH、BTC、USDT、USDC、SOL
-
热点持仓资产:FIL、AVAX、SHIB、WLFI、DYDX等
这七家做市商合计管理和运作的链上可见资产超过 15 亿美元,在多个交易所和链上协议中承担深度供给、价格发现和风险承接的角色。从高频量化到机构做市,从新币冷启动到 ETF 对冲,从亚洲到欧美,这七家做市商几乎覆盖了市值排名前五百的主流与热点代币,构成了全球加密流动性的核心骨架。
四、做市商面临的争议与冲突
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激励错配与合约条款不透明等因素,会把做市从公共品推向私利博弈。做市商面临的冲突包括价格操纵与流动性提供、理性风控与市场波动、公共品属性与盈利驱动等。
1.价格操纵与流动性提供冲突
在加密市场的早期,“做市商=自发报价+投资+咨询”三位一体的角色十分常见。但这种角色重叠,也意味着流动性提供者可能承担着利益冲突:一方面负责为项目提供报价、维稳流动性,另一方面却可能持有或被分配大量待售代币,从而有动力推动价格上行、再低价变现。例如Movement Labs 与其指定做市商之间的合同引发了严重争议:约 6600 万枚 MOVE 代币(约占公开流通量的 5%左右)被转至专属做市实体控制,做市协议方被赋予了“当市值达到某水平即可出售”条款,并在代币上线后一日内售出,获利约 3800 万美元。
可见做市商既可能是流动性的提供者,也可能是价格操纵的工具,因此任何缺乏透明的做市安排都可能被视作“灰区交易”,从而侵蚀整个市场的信任基础。
2. 理性风控与市场波动冲突
做市商收益主要来自点差、返佣与对冲收益,风险则在剧烈波动时瞬时抬升,理性的利润最大化会驱动做市商优先自保而非“守住深度”。极端行情下,做市商可能集体收缩流动性,从而成为市场崩塌的加速器。2025 年10 月10-11 日的暴跌就是一个典型场景。在大盘忽然触发风险事件时,多个做市商的风险模型(如单币敞口、VaR、对冲失败、流动性压力阈值等)同步触发,使得它们不得不选择“主动退出”或“临时减挂单”。
这一行为虽然是做市商理性风控的结果,但从市场宏观视角看,当流动性提供方同步撤退,市场变成只有“卖盘”而无“有效买盘”的状况,深度“被抽空”,普通市价单容易被迅速吃穿,成交价瞬间恶化。强平系统又触发更多仓位清算,产生秒级连锁反应,价格进一步下跌,做市商风控门槛再次触发,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形成瀑布式下跌。换言之,市场崩溃并非因“卖盘太猛”,而是“接盘太弱”。
3. 业务拓展与深度的冲突
随着加密市场代币总量呈指数级增长,叙事生命周期日益缩短,做市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结构性挑战。过去的高频做市模式以主流币为中心、以少数交易所为核心,如今却要应对多链、多资产、碎片化交易的生态格局。头部机构虽然在算法与资金体量上具备优势,但其模型往往围绕 BTC、ETH 等高流动币设计,难以快速复制到成百上千个新代币上。对于做市商而言,最大的难题不再是“能否盈利”,而是“如何在不牺牲深度的前提下扩展服务边界”。
做市本质上需要资金、算力与数据三位一体的投入,但这些资源在市场急速扩张时变得稀缺。为了覆盖更多资产,做市商必须提升自动化和策略复用率——通过统一的做市引擎、跨链算法路由、AI 参数调度等手段,提高新资产上架时的响应速度。然而,这种规模化扩张必然伴随风险外溢:策略迁移滞后导致报价失真、低流动性币种中波动放大、仓位管理难度上升。
4. “公共品”与盈利驱动冲突
做市本质上是私有资本提供公共流动性:它降低全体交易者的摩擦、提升价格发现,却由个别机构承担库存与尾部风险。项目与做市合约常含借币、返佣、退出阈值等条款,KPI 还可能围绕“价格/流通市值”而非“可持续深度”,诱发“推价—出货”的行为。
当披露与约束不足时,做市就可能偏离流动性提供者的角色,从公共品会退化为择时供给。他们既可能维稳市场,也可能成为流动性的断层点。
五、未来走向:从“隐形深度”到“制度化流动性”
加密市场真正的脆弱点,不在于资金规模或波动率本身,而在于“谁在提供流动性、何时会撤出”的不确定性。随着代币数量激增、叙事更替加速,做市商的角色正被迫进化:从仅服务主流资产的量化团队,变成覆盖数千种代币、跨链资产与稳定币的分布式流动性网络。未来的挑战,不仅是“如何做更多”,更是“如何做得更稳、更透明、更合规”。
1. 信息对称与披露透明
做市生态要真正健康,信息透明是底线。项目方与做市商的合作不该停留在模糊的“流动性支持”口号,而应实现合约披露制度化:
-
披露做市合约核心条款,包括额度、代币借贷数量、返佣比例、退出条件;
-
披露主要做市商名单与地址白名单,让公众能验证真实挂单来源;
-
定期公布深度数据、点差变化、做市效率指标(例如挂单响应时间、撤单率、成交填单率)。
对于交易所而言,也应将做市商行为纳入常规监测:监控其点差异常、仓位集中、撤单速度异常等指标;若发现“假挂单”“自成交”“关联账户循环交易”等操纵迹象,应具备暂停或降权权力。未来,区块链浏览器和分析平台可进一步标准化这些指标,形成一套可公开评估的“流动性质量分数”。当市场参与者能直观看到哪家做市商“提供的深度最稳、响应最快”,做市将不再是黑箱,而是一种可竞争、可审计的服务。
2. 熔断与恢复机制
极端行情下,做市商自保是理性选择,但市场需要“系统层的缓冲装置”。因此,熔断与恢复机制将成为加密市场制度化的重要方向。
当主要做市商触发风控退出时,交易所或协议层应能自动启动“备用做市商接入机制”,即由预注册的做市商池按顺序顶替撤场者,保证深度不至于瞬间蒸发;同时,结合撮合引擎的深度补充计划,在关键价位以算法限价单或虚拟挂单方式平滑过渡。
此外,可引入类似传统金融的分层流动性熔断:
-
轻度阶段:触发点差过宽、深度下降至警戒阈值时,暂缓撮合 3–5 秒并限制市价单;
-
中度阶段:当多家做市商退出、盘口深度低于历史均值 30% 时,暂停成交并广播风控公告;
-
重度阶段:由平台或链上治理合约临时接管托底挂单,直至新做市商恢复。
这种多层防护设计的目标,不是“强行让做市商留下”,而是让市场在他们撤离的瞬间不至于坠入真空。
3. 效率与风控的平衡
当加密市场的代币总量以指数级增长、叙事半衰期不断缩短,传统的高频做市模式显然无法覆盖所有资产。对于做市商而言,最大难题在于如何在风控不变形的前提下,扩展报价范围。
未来的解决路径之一是 RFQ 2.0 与意图撮合(intent-based matching)。这类系统让用户发出“意图”(Intent),再由不同做市商或“求解器”竞争响应报价,极大提升了长尾资产的撮合效率。例如,CowSwap、UniswapX 等意图式撮合协议,已在技术层面为“分布式做市”提供基础设施。
另一方面,项目方与做市商的关系也必须从隐性激励走向透明合作。当前不少新币仍依赖“代币借贷 做市返佣”的灰色安排,这既为短期流动性提供便利,也埋下价格操纵的隐患。未来,双方应通过链上合约化的库存激励来取代暗补贴:每一笔代币出借、挂单、回收都上链记录,明示条款与时间窗,避免“补贴—拉盘—出货”的观感。
4. 多维监管与自律:做市职业化与可追责化
随着加密市场与传统金融的融合,做市商将逐步纳入更清晰的监管框架。监管不应只聚焦“操纵”或“内幕交易”,还应确立“做市许可 行为记录”体系。
-
获得交易所或监管方颁发的做市许可后,机构需签署责任条款并接受定期审查;
-
做市行为记录(含撤单率、异常点差、触发熔断次数)应链上留档,可被审计追溯;
-
不合规或高风险行为(如滥用返佣、未披露自交易)将触发“灰名单”与停牌机制。
此外,行业内部也应推动自律化:建立做市行业协会或联盟,统一SLA标准与披露模板;引入第三方数据审计,发布季度“做市表现榜单”,激励透明与稳健运营。只有当做市被视为一种“可被评估、可被追责的职业”,流动性才不再依附于信任,而真正变成一种可监管的基础设施。
结语
过去十年,加密市场的流动性主要靠一小撮算法团队维系;未来十年,它将靠制度、数据与信任共同支撑。做市商的边界也在重塑——他们不再只是“隐形深度”的操作者,而是透明度、稳健度和责任的共建者。当链上数据平台让做市行为“无所遁形”,当熔断机制让市场学会自愈,当披露制度与监管框架让流动性供给者肩负更多义务,加密市场才能真正从“快闪式深度”走向“制度化流动性”。那时,价格不再被孤立的交易推动,而是由透明的流动性网络共同托起;而做市商,也将从被质疑的“幕后庄家”,成长为可被信任的“市场基础设施运营者”。
关于我们
Hotcoin Research 作为 Hotcoin 交易所的核心投研机构,致力于将专业分析转化为您的实战利器。我们通过《每周洞察》与《深度研报》为您剖析市场脉络;借助独家栏目《热币严选》(AI 专家双重筛选),为您锁定潜力资产,降低试错成本。每周,我们的研究员还会通过直播与您面对面,解读热点,预判趋势。我们相信,有温度的陪伴与专业的指引,能帮助更多投资者穿越周期,把握 Web3 的价值机遇。
欢迎加入深潮TechFlow官方社群
Twitter官方账号:https://x.com/TechFlowPost
Twitter英文账号:https://x.com/BlockFlow_News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您可能感兴趣
-
为何亚洲加密 VC 跑不赢欧美?作者:谷昱,ChainCatcher一个不容辩驳、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加密 VC 这个市场周期中走向式微,几乎所有 VC 机构的回报率、话语权、影响力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 可以归纳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由于
-
大圣归来:孙宇晨的“孙悟空”,如何上演后发先至的合约传奇?
孙悟空的崛起,既是孙宇晨对去中心化合约赛道的又一次精准卡位,也象征着中文DEX叙事的重新崛起。受“1011黑天鹅事件”的冲击,近两周加密市场情绪明显转冷,整体交易量持续走低。比特币震荡回调,合约市场资
-
从去信任的 BTC,到代币化的黄金,谁才是真正的“数字黄金”?
比特币依赖算法共识实现“去信任”,而代币化黄金依赖机构信用,属于“再信任”模式。最近你身边讨论「黄金」的人,是不是越来越多了?对,我说的就是物理意义上的黄金。伴随着地缘政治风险和全球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
-
x402 基金会的故事:从推动 x402 协议,到 AI 支付的金钥匙
x402 基金会如何将一行代码变成 AI 支付的金钥匙?撰文:链上启示录一个被遗忘的状态码如何撬动万亿市场。想象一下,你的 AI 小助手想帮你查个今日股价,但它被卡在了付费墙前——没有信用卡,没有账户
-
重返 2017 年 ICO 浪潮,钱包准备好了吗?
一文速览 MegaETH、Momentum 以及 zkPass 等项目打新机会。撰文:1912212.eth,Foresight News加密市场情绪提振,打新项目时间也临近开始,这会是新一轮的财富密
-
专访 Aptos 创始人 Avery Ching:不做通用 L1,专注于全球交易引擎
Aptos 不定位为通用 L1,而是全球交易者的家园,专注于全球交易引擎。嘉宾:Avery Ching,Aptos 联合创始人兼 CEO采访&撰文:Anderson Sima,Foresight Ne
-
摩根大通拟接受比特币作为贷款抵押品,背后有何深意?
摩根大通公司正准备允许机构客户使用比特币和以太坊作为现金贷款的抵押品。撰文:区块链骑士在加密货币与传统金融多年的紧张关系之后,全球最大银行内部正出现一项象征性转变。据报道,摩根大通公司正准备允许机构客
-
Alpha Arena 揭示 AI 交易缺陷:西方模型在一周内损失 80% 资本
市场是 AI 的终极测试。撰文:Juan Galt编译:AididiaoJP,Foresight NewsAI 能交易加密货币吗?来自纽约计算机工程师兼金融从业者 Jay Azhang 正在通过 Al
- 成交量排行
- 币种热搜榜
OFFICIAL TRUMP
Pepe
UXLINK
泰达币
以太坊
比特币
USD Coin
Solana
瑞波币
币安币
First Digital USD
狗狗币
大零币
莱特币
Avalanche
FIL
ZEN
OKB
EOS
CFX
UNI
LUNC
CAKE
LINK
F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