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加密领域,产品大概率会难产?
原文来自 rosie
原文编译 Golem
我认识的大多数加密创始人现在都在进行第三次转型。这批人在 2021 年开发 NFT 平台,2022 年转向了 DeFi 收益,2023/24 年又转向 AI 代理,现在他们正在追逐本季度的热门趋势(也许是预测市场吧)。
他们转型并没有错,甚至在很多方面,他们的策略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这种模式本身就使得难以构建任何能够长期发展的产品。
18 个月的产品周期
新概念出现 → 资金涌入 → 所有人转型 → 持续发展 6-9 个月 → 新概念消亡 → 再次转型。
一个加密周期曾经能维持 3-4 年(ICO 时代),后来缩短成 2 年,现在,如果运气好,一个加密周期最多持续 18 个月。2025 年第二季度加密风险投资下降了近 60%,这使得加密创始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在下一个叙事迫使他们再次转型之前进行开发。

在 18 个月内几乎不可能打造出任何有意义的东西,真正的基础设施至少需要 3-5 年,而真正达到产品市场契合需要数年时间而非数个季度的迭代。
但如果加密创始人还在沿用去年的叙事方式,那就是在浪费钱,投资者也会弃你而去,用户会流失。有些投资者甚至会强迫加密创始人迎合当前的潮流,而其团队则会开始评估投资那些凭借本季度热门叙事获得融资的项目。
沉没成本谬误作为生存机制
传统的商业建议是不要陷入沉没成本谬误。如果某个项目行不通,就马上转型。但加密领域却完全陷入其中,将沉没成本谬误作为生存机制。现在,没有人会坚持足够长的时间去验证所做的事情是否有效,而是遇到阻力就转型,用户增长缓慢也转型,融资困难也选择转型。
每个加密创始人都会进行这样的权衡:
- 继续开发现有产品,也许 2-3 年后会成功。如果运气好,你或许还能获得新一轮融资。
- 转向热门叙事:立即融资,展示账面收益,在任何人意识到行不通之前退出。
第二种方案绝大多数时候胜出。
项目永远即将完成
很少有加密项目能真正完成他们路线图中的东西。大多数项目总是处于“即将完成”的状态。总是差一个功能就能实现产品与市场的契合。它们永远无法实现,因为在半途中,市场风向就发生了转变,一夜之间,完成你的 DeFi 协议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因为每个人都在谈论 AI 代理。
市场会惩罚那些完成的项目。因为一个已完成的产品有其已知的局限性,而一个“即将完成”的产品仍然拥有无限的叙事潜力。
资本追逐的是关注度,而不是完成度
在加密领域,如果你有新的叙事,即使没有产品也能筹集 5000 万美元;如果叙事已建立,产品可用,可能连 500 万美元也难以筹集;如果是旧叙事,有产品和真实用户,那么则可能根本无法筹集到资金。
VC 不投资产品,他们投资的是关注度。关注度会流向新的叙事,而不是已经完成的旧叙事。大多数团队现在都只顾着追求“叙事最大化”,完全为了哪个故事能吸引资金而优化,根本不在乎他们实际在做什么。完成项目会限制自己,而放弃项目则能为你保留选择余地。
团队留存率
如果你是一个加密创始人,在新叙事到来后,你最优秀的开发人员可能会收到两倍薪水被挖去参与热门的新项目,你的市场营销主管也会被刚刚融资一亿美元的公司挖走。你无法与之竞争,因为你六个月前放弃了热门叙事,决定真正完成你已经开始的项目。
没有人愿意参与枯燥乏味的稳定项目。他们想要的是混乱、资金过剩、可能崩溃但或许能带来十倍收益的项目。
用户注意力持续时间
加密用户使用一个产品有时仅仅是因为它是新的,因为人人都谈论它,因为可能会有空投。一旦叙事转移,他们就会离开,而产品后续是否改进、是否添加了他们要求的功能都已无人在意。
事实上,我们无法为不可持续的用户打造可持续的产品。一些加密创始人反复转型,以至于连他们自己也忘记了最初的目标。
去中心化社交网络 → NFT 市场 → DeFi 聚合器 → 游戏基础设施 → AI 代理 → 预测市场……转型不再是战略问题,而成了整个商业模式的核心。

基础设施悖论
在加密领域,那些能够长久存在的事物,大多是在加密货币尚未引起关注之前就已建立起来的。比特币诞生于无人问津之时,没有 VC,也没有 ICO。以太坊诞生于 ICO 热潮之前,在人们还未预见到智能合约的未来之前。
而大多数在炒作周期中诞生的事物都会随着周期的结束而消亡,周期之前诞生的事物则更有可能成功。但事实是很少有人会在一个叙事开始之前就进行开发,因为缺乏资金、关注和退出流动性。
为何这种情况很难改变?
基于代币的激励机制创造了流动性退出机会。只要创始人和投资者能够在产品成熟之前退出,他们就会这样做。
信息和情绪传播的速度远超建设速度。等一个项目完成的时候,人人都知道结果如何。加密行业的整个价值主张正在快速发展,要求加密慢慢发展,就等于要求它变成它原本不会变成的东西。
这意味着,如果你花了三年时间打造一个产品,别人抄袭你的想法,三个月就能用更差的代码和更好的营销策略发布产品。然后他们就赢了。
加密货币难以构建任何长期产品,因为它从结构上就与长期思维背道而驰。
你可以是一位坚持原则的创始人,拒绝转型,始终忠于最初的愿景,用数年而非数月的时间进行开发。但你很可能会破产、被遗忘,最终被那些在你发布第一版产品期间转型三次的人所取代。
市场不会奖励完成,而是奖励不断开创新事物。或许加密行业真正的创新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价值。
原文链接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您可能感兴趣
-
CEEX启动迪拜VASP牌照申请,正式战略布局中东加密市场全球领先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CEEX已正式向迪拜虚拟资产监管局(VARA)提交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VASP)牌照申请,标志着其全球化战略迈出关键一步。此次申请旨在获取在迪拜开展虚拟资产交易、托管及结算业
-
CoinW研究院周报(2025.10.27 - 2025.11.2期)CoinW研究院 关键要点全球加密货币总市值为3.91万亿美元,较上周3.97万亿美元,本周内加密货币总市值下降1.5%。截止至发稿,美国比特币现货ETF累计总净流入约611.9亿美元,本周净流出6.
-
高盛预言「美国政府关门」两周内结束,美联储 12 月降息「更有依据」?
高盛预测停摆「最有可能在 11 月的第二周左右结束」,但同时警示关键经济数据将延迟发布。撰文:龙玥,华尔街见闻继花旗之后,高盛也乐观预估美国政府停摆有望在「两周内结束」,这对依赖数据进行决策的美联储来
-
Vitalik 盛赞的 ZKsync,可能真的被低估了
从人人喊打到变成香饽饽,ZK 迎来了曙光。撰文:Eric,Foresight News11 月 1 日, Vitalik 引用了 ZKsync 创始人关于 ZKsync Atlas 升级的推文,并称赞
-
HashKey 解读香港证监会最新指引:开放互联,构筑可持续数字资产生态系统
证监会一直积极参与制定全球监管标准,致力推动市场间的一致性,与HashKey Exchange 始终坚持“合规优先”的长期主义理念相契合。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公布了有关持牌虚拟资产交
-
赵长鹏建仓 $ASTER,这次真要打败 Hyperliquild?
赵长鹏自 BNB 后,第一次公开建仓价值 190 多万美元的 ASTER。撰文:1912212.eth,Foresight News11 月 2 日晚,赵长鹏宣布用自己的钱购买了 209 万枚 Ast
-
加密巨鲸操作集锦:内幕者周浮亏4000万美元,跟单者惨遭血洗原文标题:《加密巨鲸操作集锦:内幕者周浮亏 4000 万美元,跟单者惨遭血洗》原文作者:Wenser,Odaily 星球日报加密市场再次迎来了下跌震荡期,素来以「交易风向标」著称的各大加密巨鲸也再次如
-
我做了一个月永续合约交易,从幻想暴富到人间清醒
找到一群和你做同样事情的人,最好是比你更聪明的人。撰文:Rhys编译:Luffy,Foresight News正如标题所说,我尝试了一个月的永续合约交易。作为一个接触加密货币五年、却从未碰过永续合约的
- 成交量排行
- 币种热搜榜
Aster
OFFICIAL TRUMP
Zerobase
Pepe
泰达币
比特币
以太坊
USD Coin
Solana
First Digital USD
瑞波币
币安币
狗狗币
大零币
莱特币
ZEN
OKB
FIL
DYDX
ICP
LPT
AR
MINA
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