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mp.fun 陨落史:金融虚无主义的悲歌

互联网 阅读 18 2025-08-03 23:40:07

一场疯狂的投机盛宴,正在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在Solana链上上演。

当你打开Pump.fun页面,会看到密密麻麻的模因币诞生又消亡,财富暴涨又暴跌。一枚代币从诞生到归零,可能不到几个小时,这里比赌场更残酷,甚至更坦诚。

Pump.fun,2023年中迅速崛起的模因币交易平台,和之前的“OG meme”如 $DOGE $PEPE 热潮截然不同。这里甚至无需一个文档或社群,也不必喊单或讲故事,发币、抢筹、拉盘、砸盘,一气呵成。创造与毁灭就在转瞬之间

有人将其称之为金融的极致虚无主义,一个没有未来、没有现实、没有意义,只有当下狂热的地方。

一、 “虚无主义”下的造富奇迹

虚无主义(Nihilism),哲学意义上指世界没有真正的价值或意义。

在Pump.fun,这种哲学被推至极致:币种没有任何基本面,白皮书甚至可以用ChatGPT随意生成。发币过程如此简单,以至于普通用户只需点几下鼠标,交上几枚 $SOL,就能创建自己的币种。

这就是金融界的“后现代行为艺术”:无中生有,玩弄虚无,把“价值”二字变成笑谈。

这种完全自由的模式,短短数月内,涌现了数万枚代币,甚至包括毫无意义的符号、表情包或单纯的字母组合。但疯狂的是,尽管如此荒谬,却有人真金白银地买单。

创始人采访时表示,“我创造了一个纯粹的、没有约束的、自由发币的平台,人们如何使用,我完全不关心。这就像一场实验。”

的确,这场实验已经吸引了大量玩家进场,赚得盆满钵满的少数人,以及赔得倾家荡产的多数人,构成了泾渭分明的金融阶层。

二、 代币“快餐化”的哲学反思

典型 meme 币市场的投机行为具有以下规律:

阶段 用户类型 盈利概率
初始阶段 创币者(dev)与早期参与者 ✅高
中期热潮 散户、大量跟风入场者 ❌低
价格回撤 后期进入者、持币不及时卖出者 ❌❌极低

正如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指出,现代社会对价值的理解已经变成了对符号的消费,价值本身的实质被瓦解了。

在Pump.fun,这种符号消费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 发币几分钟即上涨百倍,数小时后迅速归零。

  • 大量的匿名创始人毫不在意代币的去留,社区几乎不存在。

  • 用户涌入,纯粹为了击鼓传花式的投机获利。

这正是金融虚无主义的极致体现:任何资产,都可以是货币;任何东西,只要能博取注意力,就可以拥有短暂的价值。

有人在推特调侃:“Pump.fun就是币圈抖音,快速消费、即时满足,下一秒就一无所有。”

三、 谁在赚取这场虚无狂欢的红利?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场狂欢并非毫无规律。

观察Reddit、X(原Twitter)、Telegram 等社区舆论:

  • 大量散户抱怨高亏损率,成为dev的推出流动性;

  • 盈利案例虽有出现,但一般集中在少数具有强交易技能的用户(科学家)或早期投资者(P小将)手中;

  • 盈利用户通常更倾向于晒盈利截图,亏损者倾向沉默,导致盈利用户表象可能过高。

综合上述舆情分析:

  • 实际盈利用户比例远低于公开社交平台的表象;

  • 盈利用户主要是少数善于高频套利的专业用户。

通过链上数据分析,粗略对Pump.fun参与者盈亏情况进行了统计:

用户类别 占比(估计) 盈利概率
创币者(代币部署者) 1-2%
高频套利机器人(科学家) 5-8% 中高
资深链上投机用户(P小将) 5-10%
普通散户用户(韭菜) 80%以上 低至极低

大多数散户因错过入场时机,只能成为被收割的“韭菜”。创始人或部署机器人则因为超低成本(只需几枚SOL)便能铸造代币,占据绝对优势,获利空间极大。

Pump.fun的创始人坦言:“我不觉得有问题,这是自由市场,没人逼你买卖,亏钱者是咎由自取。”

从现实角度看,这种无政府主义式的市场,必然充满了食肉动物和它们的猎物。

四、 当“虚无”与“贪婪”相遇

在Solana大赌场,人性中最原始的欲望被赤裸裸地揭示:

  • FOMO(害怕错过)驱使人们不停地购买毫无价值的代币。

  • 一币百倍的贪婪和恐惧交织,不断推动投机轮回。

用户沉浸在“别人能赚,我也能”的迷梦中,却忽略了金融市场的本质:零和博弈甚至负和博弈

更荒谬的是,某个毫无含义的代币在Pump.fun上线时,交易量竟一度超过Solana上其他主流项目,甚至超过了部分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量。

Pump.fun如同一面魔镜,映射出每个人内心贪婪与侥幸的本质。

五、 一场必将消逝的悲歌

哲学家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与无聊之间不断摆动。”

而在Pump.fun,钟摆在暴富与破产之间疯狂摆动。

短期来看,Pump.fun能持续存在,因为人性本身就偏好赌博式的投机。但是长期来看,这种毫无价值的代币快餐化消费,终究无法持久。

金融的本质在于价值发现与传导。当一切被简化为即时满足的快餐式博弈,市场的核心终究会失去支撑点。

无论Pump.fun创始人多么放任自流,这场狂欢终将落幕。届时,参与者会发现:

一切泡沫,终将破灭;一切狂欢,终归沉寂。

六、 金融虚无主义的现实意义

但Pump.fun或许不全是负面的,它是一场对现代金融荒谬的极致讽刺。它真实地呈现了人性的缺陷,以及去中心化金融在无监管状态下的极端表现。

或许这正是Pump.fun存在的意义:以最极端、最赤裸的形式,揭露“金融虚无主义”的本质与危害,警示未来的加密金融世界应更多地关注真实价值创造,而非沉迷于疯狂的投机泡沫。

或者,正如创始人所言:“我创造的东西毫无意义,但正因为毫无意义,所以才充满了意义。”

的确,这便是Pump.fun,这便是加密金融虚无主义下最讽刺也最真实的悲歌。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供交流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需谨慎,理性入市,远离盲目投机。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上一篇:但斌最新美股持仓曝光:减持英伟达,重仓加密货币 下一篇:美国非农就业数据暴雷:警惕 8 月加密市场回调风险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