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稳定币的最后一公里在哪里?

互联网 阅读 17 2025-11-26 20:01:08

随着技术不断演进,稳定币被赋予了一个宏大的使命:成为高效、低成本的支付工具。

数据显示,稳定币钱包数量在持续增长,交易笔数也在不断上升,但真正把稳定币当作“日常支付工具”来使用的人,并没有呈现出同样比例的增长。根据 Where Are Stablecoins Being Spent 报告显示,大多数稳定币活动仍然集中在资本流动、交易和 DeFi 场景中,零售交易在全球稳定币使用量中仍占比不到 5%。

尽管这一比例正在缓慢上升,但总体而言,它离成为一种大规模、日常化的支付工具,仍然存在明显距离。如果说技术、资本与叙事都已经就位,那么,稳定币真正的「最后一公里」究竟卡在了哪里?

一、从「有钱包」到「能使用」,中间隔着三道现实门槛

稳定币的普及,不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还包含了可用性的现实门槛。

1. 用户门槛:有钱包 ≠ 会用钱

对于许多新兴市场用户来说,稳定币的接触往往始于一个非常被动的场景:接收一笔 USDT、USDC 的转账,或者作为一种“避险储值”的替代资产。但从「拥有」到「使用」,中间需要跨越很多障碍:

  • 钱包操作复杂,私钥管理、网络选择、Gas 费本身就是高门槛

  • 缺乏信任,担心误操作或诈骗

  • 没有清晰的使用路径:拿到稳定币后,能干什么?在哪儿花?

于是,稳定币在很多地方变成了一种“数字现金存放地”,而不是一种真正流通的「货币」。

2. 商户门槛:收稳定币,不等于好经营

从商户角度看,他们关心的永远不会是“技术先进性”,而是更直接的问题:

  • 收了稳定币,如何支付房租、员工工资、水电成本?

  • 如何入账?如何记账?如何处理税务?

  • 如果需要兑换成本币,渠道是否稳定、透明、合规?

即使商户对稳定币持开放态度,他们仍倾向使用熟悉的卡组织渠道和本地支付网络,以确保经营稳定可预测。

3. 监管门槛:问题不是 “要不要”,而是 “怎么管”

在监管眼中,稳定币并不是一个浪漫的技术概念,而是涉及:

  • 反洗钱(AML)

  • 资本流动控制

  • 外汇管理

  • 消费者保护

  • 数据审查与跨境合规

对许多国家来说,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是否允许稳定币存在”,而是:如何在不破坏现有金融体系安全的前提下,让这一新工具被纳入监管框架?而在这个阶段,任何“游离于体系之外”的产品,都会成为大规模 adoption 的最大阻力。

二、稳定币的“最后一公里”,不一定在链上

普遍的误解在于:很多人认为稳定币的下一步普及,取决于更好的区块链、更快的 TPS 或更低的 Gas fee。但现实是:区块链从技术角度,早就已经准备好了。真正缺失的是另一个维度:稳定币如何自然融入现有的金融与支付系统?也就是:

  • 银行账户体系

  • 卡组织网络(Visa / Mastercard)

  • 商户的收单系统

  • 企业的财务系统

  • 合规、风控、清算网络

在普通用户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不想学习一个新金融系统,他们只想继续使用熟悉的方式去消费、支付、转账、经营。而这恰恰说明了一件事:稳定币要真正实现普及,需要做到用户“无感”。

用户不需要知道自己在用的是 Web3、Web2 还是区块链。他只需要知道:“这个方式能用、更快、更便宜、更安全。”

三、真正的变化,来自于“中间层”的重构

近两年,稳定币真正落地的关键,并不在链上技术本身,而在于如何将底层资产、支付通道和合规能力连接成可用的现实支付系统

  • 底层通道层(Infrastructure / Rail Layer):链上稳定币、交易所、结算网络,构成资金流动的基础

  • 中间编排层(Orchestration Layer):提供合规、清算、资金透明化和 API 接口等能力,是整个生态的核心支撑,如 Interlace 这样的创新金融平台,提供全球账户、发卡、货币兑换、嵌入式合规风控与统一 API 的整体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在多币种、多地区环境下高效管理资金流

  • 上层应用层(Application / User Layer):企业支付、零售收款、跨境结算等日常场景,让用户和企业无感使用稳定币

地图展示了当前稳定币生态的能力分层,但仅有中间层的编排能力,并不足以让用户和企业真正“用起来”。在链上能力与现实世界之间,仍然需要一层可感知、可操作、可嵌入日常场景的产品形态如 U卡,将底层稳定币资产与中间层的账户、清算与合规能力,转化为用户可直接使用的支付方式,例如:

  • 企业日常支出:直接支付广告投放、SaaS 订阅、物流仓储费用,无需手动兑换或操作链上资产

  • 员工报销与差旅支付:员工在出差、办公采购、交通和住宿等场景刷卡或使用嵌入式钱包,报销流程简化

  • 零售和商户消费个人用户或小商户可用 U 卡进行日常消费,无需理解区块链或稳定币底层技术

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与用户几乎不需要感知技术细节,其支付体验与传统金融工具相似,却同时享受到稳定币带来的效率和结算优势。这正是“稳定币三明治结构”的体现:资金在链上完成结算与流转,但使用入口与资金出口仍然位于法币体系之中,即 法币 → 稳定币 → 法币。

正是这种结构,使稳定币不再停留于加密资产层,而是自然融入企业资金流、个人消费和跨境商业活动之中:上层的体验让用户无感使用,中间层确保资金安全与合规流通,下层提供稳定的资产与结算能力。

在全链上支付尚未普及之前,正是这类“桥梁型基础设施”的存在,推动稳定币从链上资产向现实支付工具演进,真正完成其“最后一公里”的落地。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上一篇:Tiger Research:代币回购,卷土重来 下一篇:Pippin:Solana 上的自主代理实验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