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 Web3 赚钱?我劝你先别急着当 KOL
撰文:柳叶惊鸿
今天先写点题外话,顺便也算感谢一下最近圈内大 V 的转发。
我个人是有 X 账号的,但目前没打算在 X 上认真运营。这不是一时兴起的决定,而是反复权衡后的选择。今天的文章就从这里说起,然后再进入正题。我做这个自媒体也好些年了,读者群里基本都是一起熬过几个牛熊的老朋友,关注的粉丝也大多看了我很多年的内容,所以也就不拐弯抹角,聊一些真心话。
为什么我不去运营 X
要解释这个问题,得先说说 Web3 KOL 的变现逻辑。
站在 KOL 个体的视角,要做到「只靠内容本身」来变现,其实非常难。就我目前所知道和看到的,能基本靠纯内容付费活下来的,可能也就刘教链这种极少数。
在我眼里,这个圈子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人:
-
炒币用户
-
Web3 用户
第一类炒币用户,他们不会为「内容」付费,只会为「流量」付费。典型的案例,就是在 X 或者广场上晒几百个点的收益率,再教你怎么炒。这类我不认为是内容付费,本质上是用收益率截图吸引流量,再做转化和收割。
第二类是 Web3 用户,可能是从业者 / 创业者,也可能真的是对 Web3 有完整想法、愿意深度思考的人。这类用户确实会为优质内容付费,但比例非常小。在整个币圈流量里,剔除掉各种刷量,我主观估计这部分人可能不到 20%。
更关键的是:
这一类人有一个共同特征——会自己思考。
越是自己思考的人,你越难用简单的营销话术撬动他掏钱,这个难度远高于「把一批只想炒币的人忽悠进一个付费群」。因此,如果要为了 X 的大盘流量去做「内容变现」,对我来说吸引力并不大。
KOL 最常见的变现方式:推广
除了内容本身的付费,KOL 现在更常见的变现方式,就是各种推广。
从单次软广、发推带货,到所谓的 KOL agency 联合推广,本质上都是在为甲方服务。在绝大多数行业,这个商业逻辑合理且合法。但是这是币圈——一个可以把「欺诈」包装成「叙事」的地方。
我个人不愿意为了钱财承担太多不确定的法律与道德风险,更不想因为几条推广落得「流落异国他乡」的结局。所以这些年,我基本没有参与这类推广。再现实一点讲,这类推广也不是稳赚不赔,踩雷和亏本的概率并不小。
更何况,现在的 Web3 KOL 已经被彻底产业化了。
已经有好几个 MCN 机构在批量生产 Web3 KOL:
从 X、小红书、抖音批量发内容导流,把人收集到私域之后再统一转化——有的是卖课,有的是返佣带单,有的是直接诱导买币。而我的自媒体没有任何这些操作,因此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KOL」。
我更像是一个在圈子里写点心得的自媒体作者,偶尔分享自己看法,仅此而已。这两年,我主要的精力其实都在做「产研相关的孵化和服务」。下面聊聊这方面的一些个人经验,非常主观,也很可能与你的理解完全不同。如果你觉得不认同,那很正常,因为每个人走的路径本来就不一样。
经验一:赚钱要用「反向思维」
我算是半个产品经理,在工作和合作过程中,看到一个非常普遍的模式:
大多数人的出发点是:
「我有一个不错的想法 → 把想法做成产品或服务 → 再去找用户、卖出去、做大规模。」如果从「产品方法论」的角度,这当然有得聊。但如果只从「赚钱」的角度,我更倾向于用反向思考:
先想清楚:我要赚谁的钱?
→ 再围绕这些「愿意掏钱的人」去设计产品和服务,
而不是先做东西再到处找用户。我合作的项目里,有砸锅的,也有赚到钱的。
-
去年我和一方团队一起做了一个 RWA 相关的业务,他们的逻辑就非常明确:他们手里这批资产,已经有了明确的买家
-
买家需要的是合规合法的 RWA 方案
-
因此才反向推导出:需要做一个 RWA 项目来满足这批「已经存在的需求」
-
这是一个标准的「先有买家,后有产品」的路线。
而我看到更多的项目是这样的:
-
没有清晰的买家画像,也没有真实的需求
-
不停追着市场热点切故事、换叙事、重启炒作
-
指望从币圈公域流量里捞到一点「漏网之鱼」
在我看来,这里面的不确定性极大。
项目失败的概率,从一开始就已经超过一半。再举一个具体案例,来说「反向思考怎么帮助赚钱」。
-
之前我和朋友做过一次内容相关的合作,我负责提供一批高质量的内容。
-
而他的逻辑非常简单、也很现实:他手上有一批真实的 Solana 社区资源(海内外都有)
-
已经打通了各个社区 mod,可以进群发内容且不会被踢
-
我负责输出一批优质内容,投放到这些真实社区里
-
社区里自然会有人被内容吸引,主动来私聊
-
他再把这部分人导入新的社群,进行二次沉淀
-
等到 meme 行情爆发,在这个已经「筛过一轮」的新群里插入一个 CA,让大家去冲
事实证明,他在这轮 pump.fun 的热潮里,确实赚到了不少钱。
这个案例的关键是:
-
他先有了买家:一批真实、可触达的用户社区
-
再来找我提供服务:适合这些用户的高质量内容
-
最终才谈得上变现
为什么我认为「反向思考赚钱」更容易成功?
这就要说到第二个经验。
经验二:先想清楚「沉没成本」
在搞钱这条赛道里,「想法」是最不值钱的资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赚钱想法和路径。你能想到的一个点子,别人很可能也能想到,甚至想得更早、更成熟。那么问题来了:在大家都有想法的情况下,要靠什么破局?
答案是:执行力。
想法永远受制于执行力。有想法的人很多,有想法并且真正去做的人,十不存一。
绝大多数人停留在「看别人怎么赚钱」,一到自己动手就退缩。拿一个更普世的例子——餐饮。
很多人心里都想过类似的路线:
「什么时候手里有点启动资金,就自己开家店。」但真到要开店那一步时,他往往会选择一个更「安全」的方式:加盟。
希望借助外部力量,省略掉从零开始的执行成本。结果就是:
他把最重要的供应链能力和定价权,完全交到了别人手里,
最后就成了我们常在新闻里看到的那种「加盟踩坑故事」。这个例子说明两件事:
-
执行力是稀缺的
-
执行力本质上受限于「成本」
为什么这么多人宁愿交加盟费也不愿意从零开始自己干?
-
因为执行是要成本的:学习成本(比如搞懂供应链)
-
沟通成本(对接供应商、管理员工、和物业斗智斗勇)
-
时间精力成本(你得真正在店里待着,而不是当甩手掌柜)
我把所有这些,统称为:沉没成本。
而执行力,就是被沉没成本「卡着」的。所以,当你真的打算创业做点什么时,我相信你的出发点多半是为了赚钱。那在动手之前,有一个顺序非常重要:
-
优先评估沉没成本我需要付出什么?时间、金钱、人脉、精力、声誉,各种维度的代价。这些成本,就算亏光、踩雷、做砸了,我能不能承受?
-
如果沉没成本你认为可以接受,再来考虑:执行能力以你现在的资源、能力、人手,你有没有机会把这件事做好?
-
最后才是:在这套商业逻辑里,你能不能加入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做出差异化。
顺序错了,就很容易变成:
想法 → 激情上头 → 开始执行 → 中途发现成本扛不住 → 半途而废
不仅没赚到钱,还把自己搞到进退两难。
结语
如果把币圈当成一个巨大的赌场,那大部分人每天讨论的,都是「怎么玩牌」。
-
很少有人认真去想:这个赌场是谁开的?
-
筹码是谁设计的?
-
规则是谁写的?
-
而自己,又到底是玩家,还是筹码?
不去运营 X,不主动做流量游戏,对我来说只是一种选择:
我更想把时间花在服务真实需求的项目上,和那些愿意自己思考、也愿意为价值付费的人打交道。如果你刚好也在思考如何在这个行业里赚钱、创业、转型,那我希望你至少记住两件事:先找「买家」,再做产品。
别指望从公域流量里钓「漏网之鱼」,那是 KOL 和机构的游戏,不是普通人的游戏。先算「沉没成本」,再谈执行和创意。
承受不起的成本,再美的想法都是幻觉。至于怎么找到自己的那批「买家」,怎么评估自己能承受的沉没成本,
可能以后有机会,再慢慢写。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您可能感兴趣
-
加密意识进化论:投机与采用的双螺旋
这个周期将持续得比任何人预期的都长。撰文:hitesh.eth编译:AididiaoJP,Foresight News整体理论是一种通过多重视角即内在与外在、个体与集体来理解复杂系统的方法。它关乎整合
-
Vitalik “不可作恶”路线图:隐私在以太坊叙事中的新位置
当市场还在追逐「隐私币」涨跌时,Vitalik 已经把隐私搬进以太坊未来十年的技术与治理清单。撰文:Sanqing,Foresight News随着隐私板块价格大涨,再次把「隐私叙事」推回市场视野。资
-
6% 年化?Aave App 入局消费级金融
在低于 0.5% 活息时代,Aave App 要把 6% 装进普通人的口袋。撰文:KarenZ,Foresight News在利率低迷的传统金融市场与门槛高企的加密领域之间,用户始终缺少一款「低门槛、
-
SharpLink 和 Upexi:各有优劣的 DAT
加密货币国债能否扩大其收益引擎的规模?撰文:Prathik Desai编译:Block unicorn前言我真不知道自己最近是怎么熬过来的。铺天盖地的财务报表差点把我淹没。我现在开始怀疑自己对数字的热
-
PhotonPay 光子易凭借创新外汇方案荣获亚当·斯密奖,重塑全球外汇管理格局
未来,PhotonPay光子易将继续在技术与合规两端加大投入,为全球企业构建更高效、更安全、可扩展的支付与资金管理网路。AI驱动的全球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平台PhotonPay光子易在2025年度亚洲区亚
-
流动性危机,多头只剩「死亡排队」?
加密市场在 11 月中旬再度上演「多军死亡螺旋」。撰文:墨菲比特币跌破 10 万美元、以太坊一周跌去一成,加密市场在 11 月中旬再度上演「多军死亡螺旋」。以太坊储备第一机构 BitMine 董事长、
-
DeFiance 创始人强烈荐文|当 VC 都在忙着追逐共识,创业者该如何应对?原文标题:“Build What’s Fundable”原文作者:Kyle Harrison编译:佳欢,ChainCatcher 2014 年,我刚卖掉了我的第一家公司。钱不算多,但在当时感觉像是我很
-
2025 年 Perp DEX 之战:Hyperliquid、Aster、Lighter 与 EdgeX 四分天下,谁是你的最优选择?
Hyperliquid面向专业人士,Aster瞄准零售及亚洲市场,Lighter专注技术,EdgeX聚焦机构用户。作者:Stacy Muur编译:深潮 TechFlow2025年,永续合约去中心化交易
- 成交量排行
- 币种热搜榜
OFFICIAL TRUMP
泰达币
比特币
以太坊
USD Coin
Solana
瑞波币
First Digital USD
币安币
狗狗币
大零币
莱特币
Uniswap
wETH
ChainLink
FIL
CFX
ZEN
OKB
ICP
CAKE
AR
ETC
SHIB
DOT
DYD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