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 Web3 赚钱?我劝你先别急着当 KOL

互联网 阅读 26 2025-11-18 17:30:06
别指望从公域流量里钓「漏网之鱼」。

撰文:柳叶惊鸿

今天先写点题外话,顺便也算感谢一下最近圈内大 V 的转发。

我个人是有 X 账号的,但目前没打算在 X 上认真运营。这不是一时兴起的决定,而是反复权衡后的选择。今天的文章就从这里说起,然后再进入正题。我做这个自媒体也好些年了,读者群里基本都是一起熬过几个牛熊的老朋友,关注的粉丝也大多看了我很多年的内容,所以也就不拐弯抹角,聊一些真心话。

为什么我不去运营 X

要解释这个问题,得先说说 Web3 KOL 的变现逻辑。

站在 KOL 个体的视角,要做到「只靠内容本身」来变现,其实非常难。就我目前所知道和看到的,能基本靠纯内容付费活下来的,可能也就刘教链这种极少数。

在我眼里,这个圈子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人:

  1. 炒币用户

  2. Web3 用户

第一类炒币用户,他们不会为「内容」付费,只会为「流量」付费。典型的案例,就是在 X 或者广场上晒几百个点的收益率,再教你怎么炒。这类我不认为是内容付费,本质上是用收益率截图吸引流量,再做转化和收割。

第二类是 Web3 用户,可能是从业者 / 创业者,也可能真的是对 Web3 有完整想法、愿意深度思考的人。这类用户确实会为优质内容付费,但比例非常小。在整个币圈流量里,剔除掉各种刷量,我主观估计这部分人可能不到 20%。

更关键的是:

这一类人有一个共同特征——会自己思考。

越是自己思考的人,你越难用简单的营销话术撬动他掏钱,这个难度远高于「把一批只想炒币的人忽悠进一个付费群」。因此,如果要为了 X 的大盘流量去做「内容变现」,对我来说吸引力并不大。

KOL 最常见的变现方式:推广

除了内容本身的付费,KOL 现在更常见的变现方式,就是各种推广。

从单次软广、发推带货,到所谓的 KOL agency 联合推广,本质上都是在为甲方服务。在绝大多数行业,这个商业逻辑合理且合法。但是这是币圈——一个可以把「欺诈」包装成「叙事」的地方。

我个人不愿意为了钱财承担太多不确定的法律与道德风险,更不想因为几条推广落得「流落异国他乡」的结局。所以这些年,我基本没有参与这类推广。再现实一点讲,这类推广也不是稳赚不赔,踩雷和亏本的概率并不小。

更何况,现在的 Web3 KOL 已经被彻底产业化了。

已经有好几个 MCN 机构在批量生产 Web3 KOL:

从 X、小红书、抖音批量发内容导流,把人收集到私域之后再统一转化——有的是卖课,有的是返佣带单,有的是直接诱导买币。而我的自媒体没有任何这些操作,因此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KOL」。

我更像是一个在圈子里写点心得的自媒体作者,偶尔分享自己看法,仅此而已。这两年,我主要的精力其实都在做「产研相关的孵化和服务」。下面聊聊这方面的一些个人经验,非常主观,也很可能与你的理解完全不同。如果你觉得不认同,那很正常,因为每个人走的路径本来就不一样。

经验一:赚钱要用「反向思维」

我算是半个产品经理,在工作和合作过程中,看到一个非常普遍的模式:

大多数人的出发点是:

「我有一个不错的想法 → 把想法做成产品或服务 → 再去找用户、卖出去、做大规模。」如果从「产品方法论」的角度,这当然有得聊。但如果只从「赚钱」的角度,我更倾向于用反向思考:

先想清楚:我要赚谁的钱?

→ 再围绕这些「愿意掏钱的人」去设计产品和服务,

而不是先做东西再到处找用户。我合作的项目里,有砸锅的,也有赚到钱的。

  • 去年我和一方团队一起做了一个 RWA 相关的业务,他们的逻辑就非常明确:他们手里这批资产,已经有了明确的买家

  • 买家需要的是合规合法的 RWA 方案

  • 因此才反向推导出:需要做一个 RWA 项目来满足这批「已经存在的需求」

  • 这是一个标准的「先有买家,后有产品」的路线。

而我看到更多的项目是这样的:

  • 没有清晰的买家画像,也没有真实的需求

  • 不停追着市场热点切故事、换叙事、重启炒作

  • 指望从币圈公域流量里捞到一点「漏网之鱼」

在我看来,这里面的不确定性极大。

项目失败的概率,从一开始就已经超过一半。再举一个具体案例,来说「反向思考怎么帮助赚钱」。

  1. 之前我和朋友做过一次内容相关的合作,我负责提供一批高质量的内容。

  2. 而他的逻辑非常简单、也很现实:他手上有一批真实的 Solana 社区资源(海内外都有)

  3. 已经打通了各个社区 mod,可以进群发内容且不会被踢

  4. 我负责输出一批优质内容,投放到这些真实社区里

  5. 社区里自然会有人被内容吸引,主动来私聊

  6. 他再把这部分人导入新的社群,进行二次沉淀

  7. 等到 meme 行情爆发,在这个已经「筛过一轮」的新群里插入一个 CA,让大家去冲

事实证明,他在这轮 pump.fun 的热潮里,确实赚到了不少钱。

这个案例的关键是:

  • 他先有了买家:一批真实、可触达的用户社区

  • 再来找我提供服务:适合这些用户的高质量内容

  • 最终才谈得上变现

为什么我认为「反向思考赚钱」更容易成功?

这就要说到第二个经验。

经验二:先想清楚「沉没成本」

在搞钱这条赛道里,「想法」是最不值钱的资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赚钱想法和路径。你能想到的一个点子,别人很可能也能想到,甚至想得更早、更成熟。那么问题来了:在大家都有想法的情况下,要靠什么破局?

答案是:执行力。

想法永远受制于执行力。有想法的人很多,有想法并且真正去做的人,十不存一。

绝大多数人停留在「看别人怎么赚钱」,一到自己动手就退缩。拿一个更普世的例子——餐饮。

很多人心里都想过类似的路线:

「什么时候手里有点启动资金,就自己开家店。」但真到要开店那一步时,他往往会选择一个更「安全」的方式:加盟。

希望借助外部力量,省略掉从零开始的执行成本。结果就是:

他把最重要的供应链能力和定价权,完全交到了别人手里,

最后就成了我们常在新闻里看到的那种「加盟踩坑故事」。这个例子说明两件事:

  1. 执行力是稀缺的

  2. 执行力本质上受限于「成本」

为什么这么多人宁愿交加盟费也不愿意从零开始自己干?

  • 因为执行是要成本的:学习成本(比如搞懂供应链)

  • 沟通成本(对接供应商、管理员工、和物业斗智斗勇)

  • 时间精力成本(你得真正在店里待着,而不是当甩手掌柜)

我把所有这些,统称为:沉没成本。

而执行力,就是被沉没成本「卡着」的。所以,当你真的打算创业做点什么时,我相信你的出发点多半是为了赚钱。那在动手之前,有一个顺序非常重要:

  1. 优先评估沉没成本我需要付出什么?时间、金钱、人脉、精力、声誉,各种维度的代价。这些成本,就算亏光、踩雷、做砸了,我能不能承受?

  2. 如果沉没成本你认为可以接受,再来考虑:执行能力以你现在的资源、能力、人手,你有没有机会把这件事做好?

  3. 最后才是:在这套商业逻辑里,你能不能加入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做出差异化。

顺序错了,就很容易变成:

想法 → 激情上头 → 开始执行 → 中途发现成本扛不住 → 半途而废

不仅没赚到钱,还把自己搞到进退两难。

结语

如果把币圈当成一个巨大的赌场,那大部分人每天讨论的,都是「怎么玩牌」。

  • 很少有人认真去想:这个赌场是谁开的?

  • 筹码是谁设计的?

  • 规则是谁写的?

  • 而自己,又到底是玩家,还是筹码?

不去运营 X,不主动做流量游戏,对我来说只是一种选择:

我更想把时间花在服务真实需求的项目上,和那些愿意自己思考、也愿意为价值付费的人打交道。如果你刚好也在思考如何在这个行业里赚钱、创业、转型,那我希望你至少记住两件事:先找「买家」,再做产品。

别指望从公域流量里钓「漏网之鱼」,那是 KOL 和机构的游戏,不是普通人的游戏。先算「沉没成本」,再谈执行和创意。

承受不起的成本,再美的想法都是幻觉。至于怎么找到自己的那批「买家」,怎么评估自己能承受的沉没成本,

可能以后有机会,再慢慢写。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上一篇:恐慌指数跌入冰点:加密市场的「世纪大底」还是「下坠飞刀」? 下一篇:当 BTC 财库公司陷入抛售循环,低质量公司或成最后赢家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