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ny Ryan:华尔街比你想象的更需要去中心化,而以太坊是唯一答案

互联网 阅读 27 2025-11-19 00:10:16

最让我惊讶的发现是:华尔街实际上强烈需求去中心化。

这听起来很反直觉。我们这些密码朋克和加密原住民在乎去中心化,但大众似乎更在意在币安上炒稳定币或是在链上冲土狗(Meme coins)。似乎没人在这乎这个?但华尔街在乎。

Danny Ryan 是 Etherealize 联合创始人、前以太坊基金会核心研究员。他在 Devconnect ARG 2025 上分享了他从协议开发转向机构应用后的深刻见解。

引言:从协议研究到通过「银行视角」看世界

好久不见。上次 Devcon 我缺席了,那是我当时对以太坊唯一能说的事。

我在去中心化系统领域工作了近十年,致力于建设以太坊、研究机制设计、去中心化、安全性和弹性。而现在,我每天都在和银行打交道。这有点奇怪,但实际上非常有趣。我学到了很多,他们也从我们这里学到了很多。比如,我惊讶地发现人们还在频繁使用名片,每个人都在用 LinkedIn,虽然我也还没注册 LinkedIn(我很确定我的同事对此不太高兴),但华尔街依然依赖这些工具。

说到华尔街,其实「华尔街」已经不在华尔街了。除了纽约证券交易所还在那儿,其他机构大多搬到了曼哈顿中城。

现状:传统金融市场的极度低效

我们通常认为机构市场非常高效,你可能觉得在线即时交易很容易,但实际上,股票交易需要一天才能结算(T 1),而这已经是最高效的市场了。如果你深入观察,会发现机构市场充满了低效和大量的手工步骤。

技术层面极度碎片化。一位资产经理可能用一种软件管理头寸,用另一种软件进行结算,还要用第三种软件处理合规,这些软件之间还需要复杂的集成。这简直就是像「弗兰肯斯坦」一样拼凑起来的灾难性软件堆栈。有些机构甚至还在互发传真。结算和其他关键活动耗时太长。债券结算需要两天,这还是十年前从 T 3 升级到 T 2 的「巨大胜利」。

而在以太坊的世界里,交易和结算是同时发生的,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优势。

传统系统充满了中间人和系统性的对手方风险(Counterparty Risk)。这种架构延续了一百多年,仅仅是法律叠加在纸张之上,再叠加在中间人之上。从人类学角度看,他们能建成这样的系统简直是个奇迹。但现在我们有了更好的技术,是时候修复它了。

核心洞察:机构实际上「渴求」去中心化

最让我惊讶的发现是:华尔街(泛指机构)实际上强烈需求去中心化。

这听起来很反直觉。我们这些密码朋克和加密原住民在乎去中心化,但大众似乎更在意在币安上炒稳定币或是在链上冲土狗(Meme coins)。似乎没人在这乎这个?但华尔街在乎。让我通过他们的视角来为你「翻译」一下原因:

  1. 消除对手方风险(Counterparty Risk): 机构最主要的视角之一就是「谁会坑我?」从交易对手到关联银行再到基础设施,每一层都有风险。而基础设施层的去中心化和可信中立性(Credible Neutrality),能够极大地降低甚至消除这种风险。

  2. 正常运行时间(Uptime): 这点至关重要。他们要求 100% 的在线率。以太坊之所以能做到,正是因为有十几种客户端和成千上万个节点在运行。这并非偶然,而是有意为之的设计。

  3. 稀缺的加密经济安全性(Crypto Economic Security): 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去中心化系统能够承载「万亿级」资产类别的安全性。我指的不是无数散户手里的几百块钱,而是总额高达数百数千亿美元的全球资产。你不可能明天随便启动一个系统就拥有这种级别的安全性。以太坊拥有这种稀缺资源。

  4. 成熟的应用层: 以太坊已经运行了十年。如果你和银行聊,只要他们内部懂一点区块链,指的就是 EVM 和 Solidity。他们需要成熟的安全标准和应用标准,而不是明天才出现的最新热门软件。

  5. 隐私(Privacy): 这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为机构建立隐私是推动区块链整体隐私叙事的「特洛伊木马」。对于机构采用来说,隐私是入场券(Table Stakes),而不是什么锦上添花的酷炫功能。如果不解决隐私问题,市场升级就无从谈起。因为机构 A 和机构 B 交易时,不能直接暴露头寸,这不符合市场运作规律。幸运的是,以太坊在应用密码学(尤其是零知识证明 ZK)领域投入了数十亿美元,我们在扩展性上的投入(压缩计算)意外地带来了隐私保护的红利。

  6. 网络效应与流动性: 资本倾向于流向资本聚集的地方。随着稳定币的大规模采用,以太坊在这方面遥遥领先。

  7. 模块化基础设施(Layer 2): 这一点非常重要。当我向机构解释 Layer 2 时,他们非常买账。银行希望构建可以定制、可以扩展的系统,但又希望这些系统能连接到以太坊这个价值互联网。

当你真正与机构深入交流,填补认知真空后,你会发现:华尔街需要以太坊。

真实世界 vs. 投机世界

作为开发者,有时候会感到沮丧。你努力构建不可关停、去中心化的系统,却看到人们在追逐由「地下室里的三个人」控制的多签钱包发行的 Meme 代币。你会担心是不是没人在乎去中心化。

但机构对去中心化的需求,实际上是一扇通往真实世界的窗口。如果只是炒作,人们确实不在乎;但如果是要把退休金、房产契约放上链,真实世界就会强制要求去中心化。在这些场景下,必须要有不亚于甚至优于现有系统的安全性。

策略转变:从「单纯解释」到「构建更好的产品」

以太坊社区非常擅长构建基础设施和机制设计,但我们需要超越「只要做出来,他们就会来」的心态。

我们不能仅仅向机构解释他们为什么需要去中心化。我们需要迫使全球资产上链。怎么做?不是通过单纯的代币化,而是构建出比现有系统好得多的系统,以至于全球资产不得不转移到链上。

价值主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 单纯的更好(Simply Better): 更快、更便宜、无需信任中间人、界面更友好。

  2. 生态系统的扩展性(Extended Ecosystem): 资产可编程、DeFi 组合性等。

我们往往太执着于第2点,但我们需要在第1点上花更多时间。目前的机构产品虽然界面优雅、报告功能强大,但底层依然停留在石器时代。通过利用区块链的特性(如原子结算),我们可以让产品在本质上变得更好。只有做好了第1点,才能吸引长尾资产进入第2点的创新领域。

衡量成功:万亿级资产与市场进化

我们应该以「万亿(Trillions)」为单位来衡量成功。目前所谓的 RWA(真实世界资产)在以太坊上大概有 180 亿美元。顺便说一句,你去跟机构聊,他们不叫 RWA,就叫「资产(Assets)」。全球资产管理规模估计有 120 万亿美元,如果我们想让全球经济上链,必须瞄准机构资本。

成功的另一个衡量标准是影响力和市场的进化。

这包括两个阶段:

  1. 重新布线(Rewire): 利用以太坊和 Layer 2 编程结算规则,消除手工检查。对于机构市场来说,以太坊其实已经「很快」了(相比 T 1 结算)。

  2. 进化(Evolve): 扩大市场准入。目前的市场高度门槛化,有时是因为法律,有时纯粹是为了搞小圈子游戏。但通过链上产品和 DeFi,我们可以让更多人参与,这是正和游戏(Positive Sum)。机构希望管理更多资产,大众希望获得金融产品。

结语:最重要的工作

我喜欢致力于解决最重要的问题。目前,我每天都在 Etherealize 致力于机构采用。这包括填补认知真空,解释为什么不要去用那些没有 DeFi、奇怪且封闭的「隐私链」,而是要建立在以太坊上。

我们需要真正地去构建、去设计私有环境、去理解资产流动、法律的复杂性和合规性。如果我们不做,就会把全球经济拱手让人。如果我们想改变世界,是时候让世界进入以太坊了。

 

现场问答环节 (Q&A)

Q1:在与机构交谈时,关于以太坊去中心化最大的误解是什么?

Danny: 现在的机构越来越懂了,他们有一种 FOMO(错失恐惧症),担心 Fintech 会抢了他们的午餐。主要的误解可能在于认为「去中心化」意味着「无法无天」或者「无法控制访问权限」。实际上,链上环境是高度可编程的,你可以设定规则。这种恐惧正在转化为对落后的担忧,这对建设者来说是极好的机会。

Q2:对于想进入机构领域的开发者,你有什么建议?

Danny: 就像理解以太坊技术栈很难一样,华尔街也是一只复杂的巨兽。我的建议是:找个搭档。找一个在华尔街做过交易但想学习去中心化的朋友,强强联手。

Q3:随着采用率增加,以太坊是否有被机构「俘获(Co-opted)」的风险?

Danny: 当然有。我们需要在保持以太坊核心的弹性、分布式和全球化的同时,引入全球资产。只要我们还保留「分叉(Forking)」的能力,就有风险。我不是「僵化主义者(Ossificationist)」,我认为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在引入资产的过程中必须非常小心。

Q4:如何确保在机构面前传达正确的叙事?

Danny: 我们需要形成合力。以太坊基金会成立了企业组(Enterprise Group)是很好的第一步。但这涉及到数百家关键公司和数百万亿资产,不能单打独斗。我们需要在叙事和教育上联合起来,确保在全球各地的谈判桌上都有我们的声音。

Q5:有没有什么是你现在知道,但希望刚开始时就知道的事?

Danny: 语言的翻译。比如我和摩根大通前石油业务负责人聊「RWA」,他根本听不懂,因为对他们来说那就是「资产」。还有「原子结算(Atomic Settlement)」,他们没有这个概念,因为在传统金融里,资产交割和资金支付往往是分开的(甚至为了赚利息故意拖延付款)。我们需要学会他们的语言,并为他们提供正确的「翻译」。

Q6:有什么东西能让机构眼前一亮?

Danny: Layer 2(L2)。 这真的能引起共鸣。相比于在一个公共的大池子里游泳,机构非常喜欢这种既能拥有主权(自己和合作伙伴构建 L2),又能连接到以太坊生态的概念。

Q7:如何看待生态系统的协作?

Danny: 过去一年我太专注于埋头苦干,协作变少了,这需要检讨。随着全球资产上链,不仅仅是基础设施,DeFi、链上借贷、资本形成、合规堆栈,生态系统的每一个部分都需要被充分利用。我们这几年建设的一切,正是为了这一刻。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上一篇:连微策略也没弹药抄底 BTC 了,你的 DAT 股票还好吗? 下一篇:返回栏目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