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特卡夫定律的「破产」:为什么加密货币被高估了?
撰文:Santiago Roel Santos
编译:AididiaoJP,Foresight News
加密货币的网络效应困境
我此前关于「加密货币交易价格远超其基本面」的观点引发了热议。最强烈的反对声音并非针对使用量或费用,而是源于理念分歧:
-
「加密货币不是商业」
-
「区块链遵循梅特卡夫定律」
-
「核心价值在于网络效应」
作为见证 Facebook、Twitter 和 Instagram 崛起的亲历者,我深知早期互联网产品同样面临估值难题。但规律逐渐清晰:随着用户社交圈的加入,产品价值呈现爆发式增长。用户留存增强,参与度深化,飞轮效应在体验中清晰可见。
这才是真正网络效应的体现。
若主张「应当以网络而非企业的角度评估加密货币价值」,那么我们不妨深入分析。
深入探究后,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浮出水面:梅特卡夫定律不仅无法支撑当前估值,反而暴露了其脆弱性。
被误解的「网络效应」
加密货币领域所谓的「网络效应」大多实为负面效应:
-
用户增长导致体验恶化
-
交易费用飙升
-
网络拥堵加剧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
-
开源特性导致开发者流失
-
流动性具有逐利性
-
用户随激励措施跨链迁移
-
机构依据短期利益切换平台
成功网络从来不是这样运作的,Facebook 新增千万用户时体验从未下降。
但新区块链已解决吞吐量问题
这确实缓解了拥堵,但未解决网络效应的本质问题。提升吞吐量只是消除摩擦,并不能创造复合价值。
根本矛盾依然存在:
-
流动性可能流失
-
开发者可能转移
-
用户可能离开
-
代码可被分叉
-
价值捕获能力薄弱
扩容提升的是可用性,而非必然性。
费用揭示的真相
若 L1 区块链真具网络效应,理当如 iOS、Android、Facebook 或 Visa 般捕获大部分价值。现实却是:
-
L1 占据总市值 90%
-
费用份额从 60% 暴跌至 12%
-
DeFi 贡献 73% 费用
-
估值占比却不足 10%
市场仍在按「胖协议理论」定价,数据却指向相反结论:L1 被高估,应用被低估,最终价值将向用户聚合层汇聚。
用户估值对比
采用通用指标,单用户市值:
Meta(Facebook)
-
31 亿月活用户
-
1.5 万亿美元市值
-
单用户价值 400-500 美元
加密货币(不含比特币)
-
1 万亿美元市值
-
4 亿泛用户 → 2,500 美元 / 人
-
1 亿活跃用户 → 9,000 美元 / 人
-
4,000 万链上用户 → 23,000 美元 / 人

估值水平达到:
-
最乐观估计溢价 5 倍
-
严格标准下溢价 20 倍
-
按真实链上活动计溢价 50 倍
而 Meta 堪称消费科技领域最高效的货币化引擎。
关于发展阶段的辨析
「Facebook 早期亦如此」的论点值得商榷。虽然 Facebook 早期同样缺乏收入,但其产品已构建:
-
日常使用习惯
-
社交联结
-
身份认同
-
社区归属
-
用户增长带来的价值提升
反观加密货币核心产品仍是投机,这导致:
-
用户快速涌入
-
更快流失
-
缺乏粘性
-
未形成习惯
-
不随规模扩大而改善
除非加密货币成为「无形基础设施」,用户无感知的底层服务,否则网络效应难以自强化。
这并非成熟度问题,而是产品本质问题。
梅特卡夫定律的误用
定律描述价值≈n²固然美好,但其假设存在偏差:
-
用户间需深度互动(实际罕见)
-
网络应具粘性(实际缺失)
-
价值向上汇聚(实际分散)
-
存在转换成本(实际极低)
-
规模构筑护城河(尚未显现)
加密货币多数不符合这些前提。
关键变量 k 值的启示
在 V=k·n²模型中,k 值代表:
-
货币化效率
-
信任程度
-
参与深度
-
留存能力
-
转换成本
-
生态成熟度
Facebook 与腾讯的 k 值介于 10⁻⁹至 10⁻⁷,因网络规模巨大而微小。
加密货币的 k 值测算(按 1 万亿市值):
-
4 亿用户 → k≈10⁻⁶
-
1 亿用户 → k≈10⁻⁵
-
4,000 万用户 → k≈10⁻⁴
这意味着市场预设每个加密用户价值远超 Facebook 用户,尽管其留存率、货币化能力和粘性均处劣势。这已非早期乐观,而是过度透支未来。
真实的网络效应现状
加密货币实际具备:
-
双边网络效应(用户↔开发者↔流动性)
-
平台效应(标准、工具、可组合性)
这些效应真实存在但脆弱:易被分叉,复合缓慢,远未达到 Facebook、微信或 Visa 的 n²级飞轮效应。
关于未来前景的理性看待
「互联网将构建于加密网络」的愿景确实诱人,但需要明确:
-
这个未来可能实现
-
当下尚未到来,现有经济模型未能体现
当前价值分配呈现:
-
费用流向应用层而非 L1
-
用户由交易所和钱包掌控
-
MEV 截取价值盈余
-
分叉削弱竞争壁垒
-
L1 难以固化创造的价值
价值捕获正经历基础层→应用层→用户聚合层的迁移,这对用户有利,但不应为此支付超前溢价。
成熟网络效应的特征
健康网络应呈现:
-
稳定性流动性
-
开发者生态集中
-
基础层费用捕获提升
-
机构用户持续留存
-
跨周期留存率增长
-
可组合性防御分叉
目前以太坊初现端倪,Solana 蓄势待发,多数公链仍相距甚远。
结论:基于网络效应逻辑的估值判断
如果加密用户:
-
粘性更低
-
货币化更难
-
流失率更高
其单位价值理应低于 Facebook 用户,而非高出 5-50 倍。当前估值已透支尚未形成的网络效应,市场定价仿佛强大效应已然存在,实则不然,至少现在尚未发生。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您可能感兴趣
-
Variant Fund:为什么说链上期权已经具备爆发的条件?来源:variant.fund 编译:Zhou,ChainCatcher 如果加密货币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新的金融轨道,那么链上期权尚未普及就令人费解了。 仅在美国股票市场,个股期权的日交易量就约为4
-
Coinbase Ventures:2026 年四大重点投资方向来源:Coinbase Ventures 编译:Zhou,ChainCatcher 每年,加密货币的前沿领域都在不断变化。2025年,我们见证了稳定币基础设施重塑支付方式,跨链证明将曾经需要数天的结算
-
CoinW 首次登陆澳洲:币圈脱口秀本地社区新生态
本次活动与 Australian Crypto Convention(ACC)同期举行,吸引了来自澳洲本地的 KOL、代理商、资深交易员、社区领袖及金融从业者参与,为 CoinW 在澳洲的长期拓展奠定
-
梅特卡夫定律的「破产」:为什么加密货币被高估了?
价值捕获正经历基础层→应用层→用户聚合层的迁移,这对用户有利,但不应为此支付超前溢价。撰文:Santiago Roel Santos编译:AididiaoJP,Foresight News加密货币的网
-
去中心化社交协议的三大支柱:身份、存储与发现机制
去中心化社交协议的成功,绝非单一技术突破所能成就,而是身份、存储、发现三大维度协同演化的结果。撰文:Centreless在 Web2 时代,社交网络以平台为中心,用户数据被锁定在封闭生态中,算法推荐由
-
解读 Vitalik 长文:聪明人为何要坚守「笨规则」?
那些听起来能解释万物的「银河大脑」理论,往往是最危险的万能借口。撰文:Zhixiong PanVitalik 在几周前发布的文章 《Galaxy Brain Resistance》其实挺晦涩难懂的,也
-
瑞士黄金巨头 MKS PAMP「归来」,再战黄金代币化赛道
尽管当前黄金代币市场规模仍较小,但MKS PAMP的行业底蕴和产品设计使其在RWA赛道中颇具潜力。撰文:Zen,PANews在全球黄金加速上链的当下,真正从金条源头杀入 RWA 赛道的传统巨头并不多。
-
早报 | 比特币夏普比率已跌破 0;谷歌拟向 Meta 直接销售 TPU;Paxos 宣布收购纽约加密钱包初创公司 Fordefi整理:ChainCatcher 重要资讯:谷歌拟向 Meta 直接销售 TPU,英伟达市场或遭进一步蚕食 James Wynn 预测比特币本周将跌至 6.7 万美元,此前准确预言上轮下跌 DOGE:路
- 成交量排行
- 币种热搜榜
OFFICIAL TRUMP
泰达币
比特币
以太坊
USD Coin
Solana
瑞波币
First Digital USD
币安币
狗狗币
大零币
莱特币
Uniswap
wETH
ChainLink
FIL
CFX
ZEN
OKB
ICP
CAKE
AR
ETC
SHIB
DOT
DYD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