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对话红杉资本合伙人 Shaun:为什么马斯克总能打败对手?
当马斯克同时执掌SpaceX、特斯拉等多家颠覆性企业,黄仁勋带领英伟达横扫AI硬件市场,外界总惊叹于他们的“逆天实力”,却鲜少窥见背后的底层逻辑。投资人Shaun Maguire以数学物理博士、DARPA战地经历与职业电竞选手的多重视角,在深度访谈中揭开了顶尖创新者与组织的运作真相——这不仅是对两位行业巨头的解码,更是对顶级人才评估、组织管理与投资决策的深度剖析。
作为主导2019年SpaceX争议性投资的核心人物,Shaun见证了马斯克“20人集体智能”的精密协同,也坦诚曾在600亿美元市值时错卖英伟达的失误。他提出智力领域15级阶梯理论,揭示高认知者如何精准判断人才等级,而普通人为何难以区分顶尖实力差异;拆解马斯克“给绳子让其自证”的极端人才机制,解读无聊公司被低估的技术难度,还原SpaceX投资背后的史诗级说服战。
从战场的认知跃迁到职业电竞教会的团队协作,从被霸凌的校园经历到与诺奖得主共事的校准体验,Shaun以自身经历佐证:顶尖成就从来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人才筛选、资本配置、认知格局与组织文化的多维共振。这份充满洞察密度的对话,将让你重新理解创新的本质,看清那些被忽视的实力信号与决策关键。以下,Enjoy: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高飞的电子替身
这是一场极具信息差的深度访谈。对话者是投资人Shaun Maguire,他不仅主导了SpaceX 2019年那笔备受争议的投资,更是少数真正理解马斯克运作体系的投资人之一。与其他泛泛而谈的采访不同,Shaun有着数学物理博士、DARPA部署、职业电竞选手等多重背景,他用极其精确的语言剖析了马斯克的组织能力、人才判断体系,以及为什么几乎所有人都在低估马斯克旗下公司的真实实力。

这也不是一篇吹捧文章。Shaun坦承自己在600亿美元市值时卖出英伟达的判断失误,也直言早年被高中老师打零分、被同学强行改名的屈辱经历。正是这种毫无保留的真实,让这场对话充满了罕见的洞察密度——从"如何在30分钟内判断一个人的数学能力是菲尔兹奖(Fields Medal,数学界最高奖)级别还是普通教授",到"为什么无聊公司(The Boring Company)的技术难度介于猎鹰9号(Falcon 9)和猎鹰9号可回收版本之间",每一个判断都有清晰的底层逻辑。
如果你想理解顶级组织是如何运作的,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判断,以及为什么大多数人永远看不懂真正的创新——这篇记录自Relentless频道的播客笔记会给你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
01 马斯克的"集体智能":20个人如何执行一个人的意志
1、马斯克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精密协同的20人系统
大多数人讨论马斯克时,焦点都在他个人:每周工作112小时、同时运营多家公司、技术天才。但Shaun提出了一个被严重忽视的维度:"埃隆是一个集体(Elon the Collective)"。
这个"集体"由大约20个核心成员组成,他们与马斯克共事超过10年,建立了难以置信的信任基础。关键特征是:
-
自主落地执行:这些人几乎能读懂马斯克的想法,在某些情况下不用请示就能按他的思路行动
-
精准的判断边界:他们清楚什么时候需要上报决策,什么时候可以独立处理
-
无法速成:这种默契至少需要十年时间,不断测试彼此能力的极限
"这20个人能直接把他的意志落地,带着力量、规模和精准度去执行。这是其他硅谷企业家根本不具备的运作方式。"
2、"给绳子让他们自己吊死"(Give them rope to hang themselves):极端的人才筛选机制
马斯克的人才体系有两个极端:
-
快速晋升通道:如果你真的能执行,晋升速度会远超几乎任何其他组织
-
零容忍失败:搞砸一次,基本就出局了
这种机制创造了强大的自我筛选效应。"你不断让人们以远超其他组织的速度往上走,就会跟最有能力的人建立极强的忠诚度。你给了他们在任何地方都得不到的东西。"
配合大方的薪酬激励,这个系统最终留下的是组织中最顶尖的1%——他们才是真正驱动一切的人。
3、世界级的人才嗅觉:从简历看出工程思维
Shaun分享了一个细节:马斯克面试一个大学学经济学的年轻人,直接判断"你不会去做商务拓展,你要去做机械工程",因为他能看出对方有工程师思维。这个人后来成了非常资深的工程师。
这种判断力无法伪装,是真正的超能力。
02 人才评估的"15级阶梯":为什么大多数人看不出差距
1、智力领域存在15个清晰的等级,但只能"向下看穿"
Shaun提出了一个极其精妙的认知框架:在数学这类智力领域,存在大约15个可区分的等级,从"轻松拿到顶尖大学数学博士"到"百年一遇的数学家"。
关键洞察是:这是一个单向透明的系统。
-
高水平的人可以在30分钟对话内,精确判断对方在哪个等级(误差不超过1-2级)
-
但低3个等级以上的人,基本无法区分更高等级之间的差异
-
对于高中数学老师来说,所有SAT数学拿800分(满分)的学生看起来都一样——但这些学生中,有人会成为菲尔兹奖得主,有人只是普通的顶尖大学毕业生
2、国际象棋等级分的类比:为什么1000分玩家无法区分2400和2800
Shaun用国际象棋等级分(Elo Rating System)做了精彩类比:
-
2850分(世界冠军级别)对2700分(普通特级大师):碾压,胜率99%以上
-
2700分对2500分(刚成为特级大师的水平):明显优势,胜率85-90%
-
但让1000分玩家看这些对局的棋谱,他们完全无法区分水平差异
-
反过来,让2800分选手看10步棋,就能精确判断对手水平
"这对投资人来说是核心能力:我的主要工作就是评估人和天赋,特别是在最早期阶段。理解人才的等级差异,这是绝对的超能力。"
3、校准能力的来源:亲身接触真正的顶尖人才
Shaun的校准能力来自多次近距离接触极端人才:
-
数学领域:2010年在巴西参加克雷数学研究所(Clay Math Institute)暑期项目,与100位顶尖数学家共度一个月,其中包括2位菲尔兹奖得主和1位当年获奖者。"我们30个研究生整天待在一起,美国学生和法国学生在竞争。法国数学界的紧密程度难以想象,他们几乎都来自两所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ENS和综合理工学院Polytechnique)。他们疯狂好胜,完全不是美国人对数学家的刻板印象。"
-
算法交易:在DRW实习时,同事是三次普特南数学竞赛(Putnam Competition,美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冠军、三次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金牌得主,后来成为MIT终身教授
-
物理领域:认识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在他们获奖之前),比如基普·索恩(Kip Thorne)
这些经历的价值在于:你亲眼见证了0.001%的人是什么样的,你的判断标准就永远改变了。
03 投资决策的底层方法论
1、第一个问题永远是:这家公司需要什么能力?
Shaun的投资框架非常清晰:
-
先判断:这家公司成功需要哪些特质?有些公司智力不重要(比如普通的垃圾收集公司)但如果是"垃圾收集机器人",智力就至关重要了
-
再评估:创始人在这些最重要的特质上处于什么等级?
"可能是销售能力、可能是原始数学能力(AI研究公司)、也可能纯粹是抗压能力。关键是先弄清楚什么特质真正重要,然后判断这个人在那个维度上的水平。"
2、案例:如何从一封冷邮件判断出2600 级别的技术能力
Shaun投资的AI代码生成公司Factory,创始人Matan Grinberg通过一封冷邮件打动了他:
"这位创始人在邮件里提到,他本科时和胡安·马尔达西纳(Juan Maldacena)合写过论文。胡安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弦理论学家之一。对我来说,光是这个信息就意味着——这个人的技术能力至少是2600级别(用象棋评分类比)。"
关键洞察:
-
如果是研究生阶段和胡安合作,门槛大概是2300
-
但本科阶段就能和胡安合作发论文,这意味着2600
-
"他在邮件里只说'和胡安发过论文',而不是'胡安·马尔达西纳'——这种高段位的沟通方式我很欣赏"
更重要的是,这位创始人既有极强的技术能力,又有出色的销售能力和同理心——这才是真正的魔力组合。
3、为什么很少VC(风险投资人)能捕捉到这些信号
Shaun直言:"大部分VC不会从一封写着'和胡安发过论文'的冷邮件里识别出任何信号。" 因为他们不具备这个领域的校准能力。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真正的好项目往往被"门外汉"错过——不是创始人不够好,而是评估者根本看不懂。
04 2019年SpaceX投资:一场史诗级的说服战
1、为什么当时投SpaceX"疯狂到极点"
2019年投资SpaceX时,特斯拉市值只有40-50亿美元,马斯克还没有今天这些价值万亿的公司作为背书。投资讨论是Shaun在经历过的"最具争议性、最激烈的对话"——有一位合伙人甚至给出了1/10分。
但Shaun没有接受"不"这个答案。
2、说服策略:从2000万美元的小赌注开始
面对巨大阻力,Shaun采取了渐进式策略:
-
第一步:持续一个月的追求,最终争取到2000万美元的"试探性投资"(当时团队想要的是6亿美元)
-
第二步:在接下来6个月里,每3周向所有决策者发送进展更新
"这样做有两个效果:一是让他们看到你的执着,这不是一时兴起的想法;二是让他们看到纵向数据——看到进展的变化速度和加速度。你往往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人们的想法。"
这个方法论适用于所有场景,包括信息战:很难用一个数据点改变人心,但随着时间推移,通过持续的数据流可以重新校准认知。
3、为什么今天的共识在当时是"非共识且非显而易见"的
Shaun强调,今天投SpaceX看起来是显而易见的好交易,但在2019年:
-
星链(Starlink)还没有被证明可行
-
可重复使用火箭刚开始工作
-
特斯拉还不是万亿市值公司
-
整个航天产业还不被主流投资者理解
投对了不是因为运气,而是因为他有能力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等级差异。
05 为什么几乎所有人都在低估马斯克旗下公司
1、无聊公司(The Boring Company):被误解的技术难度
Shaun问史蒂夫·戴维斯(Steve Davis,SpaceX早期员工,现无聊公司负责人):把"零人在隧道、持续采矿(Zero People In Tunnel, Continuous Mining)"的目标钻孔机,放在SpaceX技术谱系里是什么难度?
史蒂夫说:比猎鹰9号稍难,比猎鹰9号可回收版本容易一些。
这是一个震撼的判断:这个设备的工程难度比猎鹰9号还要高——但外界完全不理解这一点。
原因很简单:人们只会做线性对比。他们把一个钻孔机和另一个钻孔机比较,但看不出猎鹰1号、猎鹰9号、猎鹰9号可回收版、星舰(Starship)之间的代际差异。
2、"先例和极致"(Precedents and Superlatives):人类大脑的认知局限
马斯克有句话:人们只对"先例和极致"有反应。
-
先例:是指你已经突破了非线性阶段,真正实现了目标
-
极致:是指火箭爆炸或者着陆这种视觉冲击——普通人能直观理解的差异
但人们无法理解:
-
有效载荷质量的差异
-
能到达的轨道差异
-
背后的技术复杂度差异
"所以无聊公司现在就像2009年之前的SpaceX——在达到'零人隧道持续采矿'这个里程碑之前,外界感知不到进展。但一旦实现,认知会瞬间跳跃10倍。"
3、擎天柱机器人(Optimus)演示:刻意制造的"极致时刻"
Shaun在特斯拉活动上看到20个擎天柱机器人走出来:
"它们从30-40英尺(约9-12米)外走过来,我一开始真的分不清是真人演员还是机器人。我先看脸——就像看人一样。然后我开始往下看身体,直到看到腰部——非常窄,不像人类——我才确认这是真的机器人。"
这种体验创造了非线性的心理冲击,让人真实感受到"未来正在到来"。这就是马斯克擅长的:创造里程碑式的、具有震撼力的时刻,让人们直观理解即将发生什么——这是图表和数据永远做不到的。
06 资本配置的艺术:下注大小的智慧
1、马斯克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资本配置者之一"
Shaun认为马斯克的资本配置能力被低估了:
-
电池工厂投资的时机
-
自动驾驶投资的时机(实际有效的时间点)
-
星链低轨互联网星座的时机
关键不是"投了什么",而是**"什么时候、投多大"**。
2、星链的赌注演进:从小赌注到大赌注的精妙节奏
SpaceX大概从2013年开始研究星链,但投入不大——他们在等猎鹰9号实现可回收。2016年实现后,又用了两年解决技术细节。到2018年左右,马斯克才确认所有要素就位:
-
相控阵射频技术足够成熟
-
发射成本经济可行(因为火箭可重复使用)
-
每年飞行次数可以大幅增加(不用每次都造新火箭)
"这时候,小赌注升级为中等赌注。等中等赌注的单位经济模型验证后,再升级到大赌注。"
3、对冲基金经理的思维:用小仓位学习,再逐步加码
Shaun用对冲基金类比:
"如果对某个公司有模糊的想法但不完全理解,你会先买1%的仓位——这让你开始真正学习这家公司。从外部很难深入学习,但有了仓位,你会有情感投入,会更关注。如果论点得到验证,再把1%加到5%或10%。"
马斯克在这方面的直觉被严重低估——他在赌注规模上的判断,和他在技术上的判断一样精准。
07 从战场到投资:极限环境下的认知跃迁
1、最极端的"跳进火里学习"(Stepping into the fire)
Shaun读博期间被DARPA(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招募,去阿富汗工作。这完全不在他的计划内(他本来想当教授),但他说:"我想为国家服务,这是最大程度的跳进火场。"
"在战区,你学习的速度快得难以置信——因为有那种程度的反馈和危险。"
2、一次协同攻击事件:当直觉领先于数据
2012年3月或4月,Shaun每周五都要从一个基地开车到另一个基地汇报。那天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平时要45分钟到1小时的路程,15分钟就到了。
"我立刻感觉不对劲。到了基地后,我直接去情报简报中心问每个人:发生了什么?情报报告里有什么?大家都能感觉到气氛不对,但没有明确情报显示会发生什么。大约2-3小时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协同攻击——全国6个不同基地同时遭袭。"
这次经历让Shaun深刻认识到:当你的直觉告诉你有问题,但数据中找不到——这说明数据系统需要改进。
他花了三周时间思考"我们怎么可能提前知道"——答案是有很多方法,但他不会在采访中说明具体是什么。
08 从被霸凌到世界冠军:非传统路径的力量
1、7年级第二天被改名"乔尔"(Joel)的荒诞经历
Shaun上7年级第二天,一个来自有钱家庭的学生维尼·特拉米纳(Vinnie Terramina,他父亲把垃圾公司卖给废物管理公司Waste Management,赚了5亿美元)站在花坛上,指着人群中的Shaun说:"你,你的新名字叫乔尔。"
结果每个老师的点名册上,"肖恩·马奎尔"(Sean Maguire)都被划掉,写上了"乔尔"。其他学生提前跟老师说"这个肖恩是个捣蛋鬼,他真名是乔尔但会捉弄你"。整个班级都在笑,老师很困惑。
这个名字跟了他整个高中。有些人甚至不知道他真名是肖恩。多年后Shaun问维尼为什么,对方说:"我那天宿醉了,你看起来像我认识的一个叫乔尔·雅各布森的孩子。就这样冒出来了。抱歉。"
2、被追着撕袖子的"蝇王"(Lord of the Flies)学校
学校有一个体育课传统:有学生把校服T恤袖子撕了,然后越来越多学生跟风,最后变成"撕别人袖子"来展示支配力。
Shaun和另一个最快的孩子克里斯·林斯特罗姆(Chris Ringstrom),每天被20多个学生追着跑15分钟,就为了不让袖子被撕——"我们是最后两个袖子完整的人"。
"我们会跑进海鸥群,几百只海鸥起飞。它们起飞的时候会拉屎(因为正在消化),大概5%的海鸥会在起飞时排便。几乎每天早上都有一两个追我们的孩子被鸟粪击中。"
这段经历解释了为什么Shaun会成为职业电竞选手:他宁愿在反恐精英(Counter-Strike)里度过每天10小时,也不想在学校里待着。
3、从职业电竞到投资人:游戏教会的关键能力
Shaun在8-10年级(13-16岁),每天玩10小时CS,参加北美顶级战队,赚了点钱(一年1万美元左右)。
他学到了什么?
-
网络基础知识:为了降低10毫秒延迟,他学了计算机网络,用Wireshark(网络分析工具)分析家庭网络抖动
-
极致的团队协作:5v5的战术协同,达到职业运动员级别的沟通
-
像素级精度的角度理解:比如在de_Aztec(游戏地图名称)地图,你需要两个队友呈90度角站位,这样即使对手反应更快杀掉第一个人,第二个人也能保证击杀对手——最坏情况是1换1,而不是丢两个人
"家长们觉得孩子沉迷游戏是坏事,我的观点是:对几乎任何事物的痴迷,都好过冷漠。"
他高中代数2得了F,但最终拿到了数学物理博士——因为游戏教会了他系统性思考和团队协作。
09 关键人物如何与马斯克共事
1、格温·肖特维尔(Gwynne Shotwell)、史蒂夫·戴维斯的工作方式
Shaun总结了能与马斯克长期共事的人的特质:
第一,愿意真正干活。安东尼奥·格拉西亚斯(Antonio Gracias,Valor Equity合伙人)睡在特斯拉工厂里参与生产爬坡——"这种程度的投入很难解释有多值得尊重。"
第二,守口如瓶。"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当你试图真正改变未来走向时,有时需要出其不意。大多数投资人都会泄密。能守住秘密是一个非常低的门槛,但大多数人做不到。"
第三,全天候的支持。无论好时光还是坏时光都在场——安东尼奥在这方面做得比几乎任何投资人都好。
2、理解"阿尔法狗式决策"(AlphaGo-style decisions):17步之后才能看懂的棋
Shaun把马斯克比作阿尔法狗(AlphaGo,击败围棋世界冠军的AI):
"阿尔法狗会下一些围棋选手完全看不懂的棋,但17步之后阿尔法狗就赢了,大家才意识到'天哪,那步棋太疯狂了'。和马斯克共事就是这样——他会做一些极其违反直觉的举动,你在当下无法理解,但6个月或1年后你就懂了,而且看起来像先知一样。"
不理解这一点的人会泄密计划、质疑决策。理解这一点的人会相信系统,相信方向,对队友忠诚,以使命为导向——这些特质加上能力和敢于自我下注的勇气,你就会做得非常好。
3、"任何人都可以举手承担任务"的文化
在马斯克的组织里,任何人都可以举手说"我来做这个"。
-
如果你真的做到了,太好了,你会晋升
-
如果你再次举手承担并完成,你会再次晋升
-
但如果你说能做却失败了——你就完了,或者被卡在那个位置
关键是知道自己的极限。承认"我不确定能不能做到"或"我觉得别人更适合"是完全可以的——这和主动承担任务是不同的。被分配任务和自愿承担任务,要求是不一样的。
10 投资判断的两次重大失误与反思
1、600亿美元卖出英伟达:低估了黄仁勋(Jensen Huang)
Shaun从1999年IPO时就买了英伟达(当时他13岁,因为玩游戏用显卡),一直持有到6000亿市值。当时数据中心收入和游戏收入大概各占一半,他觉得估值太疯狂,卖了。
错在哪里?
第一,低估了黄仁勋。"即使我长期持有这家公司,我也没意识到黄仁勋有多厉害。他真的非常出色,以难以置信的方式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第二,低估了市场的非理性可以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Shaun认为当时市场有点非理性,但黄仁勋把这种非理性玩得太好了,导致英伟达变得极其有价值,而AMD和英特尔(Intel)变得非常便宜,它们不得不削减投资。所以英伟达现在能疯狂增加投资,而AMD和英特尔的追赶计划基本被压制了。
第三,被"不懂硬件的资金"气走了。Shaun很郁闷:"我从小就研究博通(Broadcom)、台积电(TSMC)、阿斯麦(ASML),对半导体了如指掌。但两年前涌入的资金,连迈络思(Mellanox,英伟达收购的关键网络公司)都不知道是什么,却说英伟达要到3万亿市值。我当时想:算了,我出场。"
关键补充:Shaun认为英伟达2019年收购迈络思(大约80亿美元)"可能是历史上最好的收购之一",给了英伟达巨大的互连技术护城河——这在数据中心时代是地震级的优势。
2、反思:有些东西只有事后才能校准
Shaun认为,如果他当时更了解黄仁勋有多厉害,这个错误是可以避免的。但他也承认,很多涌入英伟达的资金对半导体一无所知——有时候,无知反而让你不受"理性估值"的束缚。
"这是投资的吊诡之处:深度专业知识有时会让你过度谨慎。"
他也说:"我永远不会做空英伟达,因为我害怕这种非理性的力量,而且我不知道AI基建规模会有多大。"
核心洞察QA
Q1:为什么马斯克能同时运营多家公司,而其他企业家不行?
A:马斯克不是一个人——他是一个20人的"集体智能"系统。这20个人与他共事超过10年,建立了深度信任,能够自主执行他的意志,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上报,什么时候可以独立决策。这种默契无法速成,需要至少十年的时间来建立。配合"给绳子让他们自己吊死"的极端人才筛选机制(表现好就极快晋升,搞砸一次就出局),最终留下的是组织中最顶尖的1%——这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大多数硅谷企业家根本不以这种方式运作。
Q2:如何判断一个人的真实能力,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A:关键是拥有"校准能力"——通过亲身接触真正的极端人才(菲尔兹奖数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世界冠军电竞选手等),建立对不同等级的精确感知。智力领域存在15个清晰等级,但这是单向透明的:高等级的人可以在30分钟内精确判断对方水平(误差1-2级),但低3级以上的人完全无法区分更高等级的差异。就像让1000分的国际象棋玩家看2600分和2800分的对局,他们完全看不出区别——但2800分选手看10步棋就能精确判断对手水平。投资就是要识别这些信号:比如"本科时和顶级学者合作发论文"意味着什么?大多数VC根本看不懂这个信号。
Q3:为什么几乎所有人都在低估马斯克旗下公司?
A:因为人类大脑只对"先例和极致"有反应,无法理解非线性进步。人们能看懂火箭爆炸还是着陆,但看不懂猎鹰1号、猎鹰9号、猎鹰9号可回收版、星舰之间的代际差异。无聊公司的"零人隧道持续采矿"目标,技术难度介于猎鹰9号和猎鹰9号可回收版之间——但外界完全不理解这一点,因为他们只会做线性对比(一个钻孔机和另一个钻孔机比较)。更深层的原因是,人们无法理解马斯克的"阿尔法狗式决策"——那些在当下完全看不懂的举动,6个月或1年后才会显现出先知般的准确性。能长期与马斯克共事的人,都具备"相信系统、等待验证"的能力——这在一个追求即时反馈的时代极其罕见。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您可能感兴趣
-
资金为什么不在比特币这里了?原文标题:Crypto Exodus: Why Capital Is Leaving Bitcoin原文作者: @PillageCapital编译:Peggy,BlockBeats编者按:如果说比特币
-
BitsLab 携手 Questflow:为 x402 打造安全的多智能体支付基础设施随着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s)与 AI 应用的迅速增长,“智能体自主付款、自主结算”正从概念快速走向现实。要让这一愿景真正实现规模化,开发者不仅需要高性能的支付网络,也需要
-
全球支付折叠:从东京到尼日利亚,Web3 正在主流叙事之外做些什么?
支付,是稳定币的起点,「全球支付」,则是它们走向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更大未来。撰文:Web3 农民 Frank「金融平权」这件事,很多时候只能亲身感受,才能体会到。近期笔者在日本,作为一个早已习惯了二维
-
加密诈骗地理版图:从硅谷到孟买,诈骗不分国界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免受诈骗者的侵害。撰文:Mars_DeFi编译:Chopper,Foresight News加密货币发展初期,许多人认为诈骗是创新必然付出的代价,「项目跑路」 或 「退出诈骗
-
IOSG:应用周期来临,亚洲开发者进入黄金时代
交易类、资产发⾏类与⾦融化应⽤依然有最好的 PMF,也⼏乎是唯⼀可以穿越⽜熊的产品。撰文:Jiawei,IOSG在 90 年代中后期,互联⽹的投资重⼼围绕着基础设施展开。当时的资本市场⼏乎完全押注于光
-
1100 万加密币遇劫,物理攻击渐成主流威胁
一名假冒送货司机本周末盗走了价值 1100 万美元的加密货币,与此同时,入室盗窃案也在增加。撰文:Liam Akiba Wright编译:Saoirse,Foresight News据《旧金山纪事报》
-
囤币公司,还能撑多久?
当「飞轮」停转,谁会成为最后的幸存者?撰文:白话区块链华尔街有句老话:退潮时,才知道谁在裸泳。2025 年 11 月,潮水退去的速度超乎所有人想象。加密市场在六周内蒸发 1.4 万亿美元,比特币差点击
-
如何度过比特币寒冬?投资策略、建议和底部判断
比特币对于耐心的投资者来说是一种卓越的储蓄技术,而对于缺乏耐心或过度加杠杆的人来说,则是一种“财富毁灭”工具。作者:Dyme编译:深潮TechFlow目前来看,加密市场似乎正经历一次显著的“规则转换”
- 成交量排行
- 币种热搜榜
OFFICIAL TRUMP
泰达币
比特币
以太坊
USD Coin
Solana
瑞波币
First Digital USD
币安币
狗狗币
大零币
莱特币
Uniswap
wETH
ChainLink
FIL
CFX
ZEN
OKB
ICP
CAKE
AR
ETC
SHIB
DOT
DYDX